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中国的道家哲学有着深层而多方面的相通之处。首先,存在主义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始开西方从存在论上追问“无”之意义的先河,而老子则更早地从“无”的方面来思考世界。其次,在人的本质和自由问题上,存在主义和道家都抛开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从一种开放的可能性来展示人的本质和自由。最后,存在主义和道家都认为,人的生存结构,应该是从“死”的方面来思考“生”。  相似文献   

2.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3.
周甲辰 《天中学刊》2007,22(1):42-46
“虚静”的观念不仅为道家所独有,而且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讲究辩证统一,重视家庭的作用并具有内向性等特征,所以“虚静”被看成是通往自由之境的必由之途。追求“虚静”也就是追求自由,抓住了自由,也就抓住了“虚静”说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自然延伸。其二,现代诗学关注情感/情绪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征。现代诗学看重自然天成的天籁境界,也源于道家无心无为的自然而然的审美态度。其三,道家认为混沌的、整全的大“道”涵盖一切,纯粹美就是浑然一体的美,超功利的美。现代诗学则表示出对“纯诗”的钟爱,存在着一种追求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审美倾向。现代诗学视意境为诗歌的最终目标,又与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本体地位相似。宗白华的意境说始终以宇宙人生为表现的中心,讲究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关注诗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与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思想虽以“贵己”、“为我”为标帜,提出了以个体为本位的思想主张,闪耀着为我主义的思想光辉,但与近代西方讲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把道家为我主义同西方个人主义进行比较,有助于对道家为我主义思想进行现代改造,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道家思想逐渐融入西方大众生活,在美国表现尤为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道家典籍自身形式和内容及其西方印象使它具有强烈的召唤性;二是西方社会发展的选择,其二元文化的当代困境、心理学及科学的发展都契合了道家思想;三是美国自身文化的特点使然,美国超验主义本就与道家思想相通,道家思想又适时地成为极度个人主义的反拔力量,且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禅宗的接受以及风水、气功等的盛行都间接普及了道家思想。以美国为例,可以揭示道家思想西传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把传统的道家哲学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揉之以社会时代现实和个人审美感悟.从而创造了“林语堂式”的道家哲学,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格智慧与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儒学在其强劲复兴的过程中,呈现出从心性儒学不断走向政治儒学的明显趋向。面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等现代性政治理论,儒家开始根植传统,立足中国现实,重新建构出儒家新王道论、儒家社会主义和儒家民主政治论等系统而多元的政治儒学。如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政治儒学之中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活力,那么将不仅可以促进政治儒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现世价值一直为许多学者关注,儒家与自由主义有很强的通约性,它的许多资源可以古为今用。文章试图通过对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关系来更深一步地阐发儒家的现实意义,并从两个方面即“我选择,我自由”与“仁者爱人”、中庸与妥协来分析二者的通约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到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自由主义传统中,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以及对权利的获得和占有,在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体性对于共同体之先在性,主张个体不应受共同体过多的限制,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种法律地位以及法律上对权利的消极保护,公民特征体现为消极公民和消极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这种公民资格观念尽管在学理上承诺了自由和平等,然而却无法在实践上兑现,不可避免地造成原子式的个人以及对共同体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与有限政府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英国人民先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再通过与国王之间的多次较量和斗争,最终建立了有限政府,而有限政府的建立使英国能通过不断的改革,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扩大人民的自由权。《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了自由与有限政府之间的重要关系,积极地介绍西方国家特别英国思想家关于自由与政府权限的重要思想,以启蒙国人,力求在中国建立一个有限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7.
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历来是西方政治传统中的一大核心主题,其中主要有古典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迥异甚至相互竞争的基本范式。哈贝马斯力图借助交往行动理论和商谈伦理学等理论证成一种作为公权与私权之统一的公民权理论,从而实现对古典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超越与整合。对此,他着重阐释了人权与人民主权的互明关系、法律与道德同源互补,并将公民权体系的构建回归公共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哈氏“公民权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输入到中国。社会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实现自由,与自由主义借助国民自身力量有较大差距。无政府主义在实现自由的方式上则不要国家和政府,与自由主义所主张的限制国家、政府的权限亦不同。革命派与改良派介绍了许多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思想,也注意到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并将其传入中国,甚至有人认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的自由比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更容易实现。这是当时中国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朴素认识,但是却影响了许多先进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9.
楚美术的化精神是崇尚创新和向往自由;美学追求是执着于空间和流变、神秘和精巧;艺术风格是人神交融,其特点与儒家艺术、西方神权艺术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整个西方的思想史就是一部自由主义的发展史。自由主义先后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功利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的历史流变。在自由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自由观的诠释亦存在着重大差异,有些甚至相互抵牾。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主义自由观的发展趋向日益显明,主要表现为:侧重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积极自由观、自由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