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考场作文除了具备考试承担的“诊断”“导向”“鉴别”和“选拔”等功能外,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陌生化、限定性与限时性。新高考在作文命题中还体现了“开放性、导向性、矛盾性(显性与隐性)”的特性,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两种关键能力的重点考查,这与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语言运用中培养逻辑”的基本理念是高度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高考命题的取材,即使在“老”高考时期也是以课外材料为主的;课内材料比重不大,且不考查某些课的重点内容(一般只限于“知识”),比分渐次减少。人们早已认识到课外材料是当时命题的取材重点。“新”高考以来,命题不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课本内容即使偶有所见,也并非事先有什么“考虑”,或有什么“比例”限制。社会上流传的“新高考不考课本”“新高考甩开课本”,正是对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考“五育”全面考查的历史发展,历经了由一维到三维、三维到四维以及四维到五维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国家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要求。德智体美劳分属不同的考查领域,既有显性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又有隐性品德与素养的考查,既有可量化的考查,也有不可量化的考查。高考“五育”全面考查在实践中尚存在需要进一步平衡的两难困境,主要包括高考分数的“唯”与“不唯”、非智力因素的“硬挂钩”与“软挂钩”、综合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等。深化推进高考“五育”全面考查,应着力于优化“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机制,完善“五育”全面考查评价体系,构建“因材施考”综合评价新模式,加强综合评价监督机制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的高考命题,明显表现出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结构的考查,由着眼于“是什么”的考查变为着眼于“为什么”的考查,纯识记考查越来越被淡化。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单靠背诵课本,识记史实已不能对付当今的高考,历史高考命题的这一转变,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三历史复习课究竟采取怎样的教法才能适应这一趋势,就成为高三历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高三历史课教学仍采用三轮复习法,它基本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复习规律,但面对高考能力考查的步步深入,我们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在继…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以我县为例,平均成绩比去年低近十分,及格率仅百分之十几。为什么低呢?究其原因,就是广大考生不适应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若干特点。这些特点中最主要的就是整个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除了“阅读”部分是不折不扣地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外,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的几个小题也多半要靠学生通过“读”去理解。如第一题要求理顺一段思路不清  相似文献   

6.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有道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即第25题: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6分)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改写为:(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改写为:一、试题评价本题根据2003年《考试说明》“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中“应用”部分的考点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设置,能力层级为D。考查的重点为“语言得体”。语言得体是指语言运用要适合语言环境,即…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核四层四翼”,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明确高考考查要求。对标高考评价体系,从“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三个维度剖析政治学科主观题,可以精准把握考情,明确试题考查意图和考查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伟 《考试周刊》2012,(68):3-3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1997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深化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正如1996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评价报告所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高考十分重视并逐步深入地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把它融合在三基的检测和能力的考查之中”。 1997年高考数学试题对诸多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中,对“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的考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所涉及,但教材中对此却没有明确地表述。什么是“分类讨论”?大体上可以这  相似文献   

10.
赵仲春 《考试》2004,(1):11-12
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它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成语的考查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上镜率”比较高,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第4题),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第1、2、3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仅前三题就出现成语24个,2003年前两题就出现了18个。对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一靠对成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二靠对成语语境的确切把握。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认识这一点,是对成语使用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高考成语题的考查主要从成语的“多义性”、“三栖性”、“迥异性”、“适应性”、“特殊性”等五性入手。  相似文献   

11.
不管是平时的学习、检测,还是关键的高考,古代诗文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怎样阅读古代诗文?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古人云:“前事不忘,今事之良鉴也。”显而易见,总结近年来高考考查古诗文试题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牢牢地掌握它,不管是对平时,还是对应试,无疑都是一种明智之举。根据我的研究,近年文言文的考查,呈现如下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国家启动跨世纪高考改革系统工程的第二年。今年高考(3 2)历史命题,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教育部高考改革精神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也是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实测后命题组进行得失反思的结果。总的来说,今年试题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贯彻了“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在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考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与去年相比,“稳中求进,稳中求改”,适度提高了难度,在命题技术和题型考查功能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关于试卷的几点看法1.贯彻“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坚持四点“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 ,非选择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比较全面地考查和体现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应作为高考试题研究的重点。下面就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非选择题的设问方式和趋势试作分析 ,希望能对政治高考备考复习有所帮助。一、非选择题的设问方式第一、“如何体现”型。这类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为政治常识的内容 ,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题型从其答案来看 ,可转化为“体现了什么观点”和“是如何体现的”两个问 ,即考查“是什么”和“为什么”。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 ,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观点 ;其次 ,考查考生…  相似文献   

14.
【考点解说】“扩展语句”是近年高考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新增加的一个考点,其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考点的增设明显地体现了高考语文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也是语文科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一个新的表现。“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考查  相似文献   

15.
一、增加了语言应用的考查内容。把今年的语文高考说明与去年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今年的高考说明在语言应用上有了新的要求,而语言的应用又重点在句子的扩(扩展语句)、变(变换句式)。选(选用句式)、仿(仿用句式)和压(压缩语段)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又分成了三块:一块是在‘语句”上,是要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二块是在“语段”上要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三块是在“句式”上要考查学生变换、选用、仿用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着,压缩语段和变换、选用句式的题型已经在高考试卷里出现过了,平时同学们也练得比较…  相似文献   

16.
高考考点句式仿写因其鲜明的能力立意、新颖灵活的题型、综合的考查功能 (思维品质、表达能力、语文知识 )而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但也因题目难度较大、考生解题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这一考点成了考生失分较多的“难点”。为帮助考生突破这一难点 ,这里介绍一种较为实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考点认知导致这一考点失分多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考生对句式仿写这一考点的理性认识存在缺陷。所以很必要先谈谈这个问题。要而言之 ,句式仿写形式是“仿” ,本质是“创” ,关键是“想”。“仿写”是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 ,它的本质是考查学…  相似文献   

17.
熟语 熟不熟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把对成语的考查扩大为考查熟语,这是去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最大的变化之一。熟语走进了2004年高考,应该说这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高考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高考除了有选拔和评价功能外,还对中学教学有导向作用,故人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是高考结束后暑期要做的大事,也是反思高三复习备考教学要做的工作。我们从命题考查的知识方向、能力要求、考查方式、命题视角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9.
孙振兴 《天津教育》2023,(28):54-55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指出,核心价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高考的考查内容,也就是“考什么”的问题。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居于“四层”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然而在“言必称素养”的今天,作为最高层的核心价值显得有点“高处不胜寒”。这有理解层面的原因,当然也有认识不足的缘由。那么,有没有必要打通从核心素养到核心价值的“最后一公里”?答案是肯定的。作为考查内容的第一层,核心价值既是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其他层次考查内容的“总航标”,其他三层必须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高考“3+X”模式要求中学教学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近几年来高考物理改革不断深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特别是2003年删除了大量内容,与新教材内容同步,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研究高考,及时掌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研究高考要研究什么呢?一是研究《考试说明》,这样才可以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其次研究高考陈题,每一道高考题都是考试中心的专家精心设计的,这道题考查学生什么知识,那道题考查学生什么能力,都包含有出题者的意图,每道题都给中学一线教师传递一个一个信息。对考题进行研究可以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