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教育》2012,(34):17
袁新文在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从今年8月底四部委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各地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最令人关注的是异地高考的门槛。如果设限太多、门槛太高,异地高考必然使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人们普遍认为,黑龙江省的异地高考规定比较人性化,门槛不算高。但是,其他省份的规定是否也会这样"平易近人"?教育部负责人曾明确  相似文献   

2.
正1.异地高考即将破冰教育部称10个月内出台政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已到最后的冲刺阶段,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日前已证实,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望试行"异地高考",试点工作将由各地自行提出。然而,至今未见哪个省有试点"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也不清楚哪个省有此试行计划。"异地高考"雷声大雨点小,从2008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言及"异地高考"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再到《教育规划  相似文献   

4.
林卫萍 《教育》2009,(5):5-5
近日,教育部发布《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异地借考”做出了新的条件限制:要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并满足其他相关条件方可申请借考。从必须回原地参加高考到可以“异地借考”,是一大进步,但从现实来看,“异地借考”并未带来多少预期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王亮 《云南教育》2011,(5):40-41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一句话,成了网络和媒体间的热词:异地高考。  相似文献   

6.
《海南教育》2013,(1):4-4
<正>为做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我省普通高考(以下简称"异地高考勹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在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充分认识做好"异地高考"工作的重要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随迁子女的高考成为民众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了异地高考新政。任何教育改革势必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教育改革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由于异地高考生在政策制定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异地高考方案与他们的期望产生较大差距。为平衡高考中各方利益,应通过预留高考指标等对策以化解异地高考新政中的利益冲突,从而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随迁子女的高考成为民众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了异地高考新政。任何教育改革势必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教育改革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由于异地高考生在政策制定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异地高考方案与他们的期望产生较大差距。为平衡高考中各方利益,应通过预留高考指标等对策以化解异地高考新政中的利益冲突,从而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元旦前,全国25个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相继出台,艰难落实了去年8月底国务院有关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指示精神。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在众人的翘盼中,终于在2012年最后一天来临之前同时出炉。北京市从2013年起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条件"地放开高职和专升本:上海市以进城务工人员的"积分"来划定随迁子女享受高考的不同权利:广东省则决定以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的高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2013,(2):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有2.53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在居住地上了小学上了初中,甚至上了高中快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期望可以就地参加高考。据统计,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有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936.74万人。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在异地工作和生活,其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2012年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在公众的翘首期盼下,截至目前,全国包括京沪粤在内的省区市,除了西藏外都已先后划定各自的"门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省份参加高考——即所谓"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终于在各省份正式启动,被全社会高度关注. 此项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镇流动,这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难题即由此产生,且凸显出我国社会城市化过程中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日前已证实,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望试行"异地高考",试点工作将由各地自行提出。然而,至今未见哪个省有试点"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也不清楚哪个省有此试行计划。"异地高考"雷声大雨点小,从2008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言及"异地高考"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再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中有气无力地说:待时机成熟时。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  相似文献   

13.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测算,但要提出什么时间完成"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则由当地政府决定。(3月5日《新京报》)杜玉波说,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专版要目北大教授给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打零分给上海打了不及格异地高考,难点何在?异地高考开口子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可怕解决异地高考须突破现有高考制度框架各地异地高考方案汇总数据在北京,统计资料显示,2008耀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又据北京市教委统计,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000多万,其中非京籍人口7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随迁子女41.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9%。到2014年,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口将由目前10万人左右剧增到18万人左右,增长率高达80%。大量孩子在北京读完一部分课程后,不得不忍痛离开北京、离开家人,回原籍读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非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难以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15.
近日,教育部发布《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异地借考"做出了新的条件限制:要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并满足其他相关条件方可申请借考。从必须回原地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一些地区的方案由于门槛过高而遭受质疑。专家建议,对异地高考方案应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视角进行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不能全指望异地高考方案,还需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7.
谭敏 《教育》2015,(1):15
谭敏在2014年12月18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备受关注的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新政终于"揭开面纱"。近日,教育部对外正式发布了《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近年来,所有的高考改革举措,无一不是为了公平。加分和自主招生政策,一直是高考的焦点问题。此次明确取消所有的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了"烈士子女"等5类扶持性加分项目,不仅是对民意的有效回应,也是对高考的纠偏之举。要知道,高  相似文献   

18.
部委     
《教育》2011,(19):12
教育部:不赞同高考移民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近期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澄清了一个误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也就是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对于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省市积极研究相关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9.
正当各地纷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出台本省"异地高考"政策和实施方案的关键时刻,我收到了张亚群教授的新著《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其中,有两篇文章马上映入我的眼帘,  相似文献   

20.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的梦想即将成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河南高校调研时透露,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一经国务院同意,将适时发布。由此,束缚中国考生多年的"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一政策将有望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