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师范教育和教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邀集一批研究外国教育的专家、学者,对1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和教师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对师范教育和教师问题作一概括性的分析,力求找出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东西来,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当代师范教育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学术性和师范性及定向型和非定向型是影响师范教育发展全局的两个重要问题。从广阔的意义上说来,学术性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性,是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的,师范性是指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是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解决方式决定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  相似文献   

2.
师专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模式研究石玉亭张海钟曹丰文本文通过对师专教育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学术性与师范性、专业性与职业性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师范专科学校未来发展模式的新看法,并对未来师专的办学方向、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操作性建议。一、中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论述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教师专业化问题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的地位 ,而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及封闭定向型与开放非定向型教师教育体制优劣的讨论 ,都是由教师教育的双学科基础衍生出来的问题。教师专业化问题 ,不但依赖于教师教育专门化程度的提升和教育学科的科学化 ,而且依赖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师范性与学术性、封闭定向型与开放非定向型 ,这两对矛盾是可以协调的 ,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无疑有利于使这两对矛盾达到“和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能由此不断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地方区域性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现的地方区域性、实践性、实用性等特性的基础上,以贺州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区域性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发展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就业、学术性与师范性等进行理性分析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师教育:从定向教育到专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崴 《高教探索》2001,(3):71-73,51
一、定向教育与专业教育 :概念辨析我国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学术性是指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有效性 ;而师范性是指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性质。换言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具有学术性 ;培养教师所涉及的学科则具有师范性。对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 :一是“对立观”———把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 ,人文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的学术性高 ,而教育学科及其研究是师范性的 ,学术性低。要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就需要加强其学术性…  相似文献   

6.
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关于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1)华文教育专业的性质.国内的华文教育专业实质上是一种华文师范专业.(2)华文教育专业的属性与特点.华文教育专业具有专业性、师范性、应用性等属性,该专业具有定向性和多样性两个明显特点.(3)华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进一步建设好华文教育专业应该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史上师范类大学办学以及教师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根植于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到华东师范大学血脉赓续的办学传统之中,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初期富有成效的重要探索之一。为满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在私立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以及院系调整工作,完成了作为独立高师的师范性定位,同时通过领导班子安排、思想改造、培养模式变革等措施完成了师范性的塑造。校领导的大学理念、苏联专家的指导以及高师院校师资培养任务等因素促使华东师大及时设置研究部、创办丛刊期刊以及出版社等,从而使学术性得以确立。在围绕高师办学方向问题的大讨论后,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逐渐得以确立。在此理念下,学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探索延长学制、拓展师资培养形式、增设专门组与新专业、成立系列科研机构等措施,使教师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并走向学科综合化的道路。建校初期关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历史探索,为华东师大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对师范大学如何应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挑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提高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高规格地培养师资;变封闭式、定向式的师范教育体系为开放式、非定向式师范教育体系以及师范教育贯穿教职全过程等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较短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学术性而研究小学不足,忽视专业特点导致培养效果不明显.针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情况,我们应提高教师专业化认识,关注小学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师范性"和"示范性";培育专业特色,强调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初探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定位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起点。把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当作一个专业来建设,首要的问题是给这个专业以准确的定位。要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必须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学术能力与职业技能、综合性与分科性这3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师范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具备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拥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专业化培养与多元化培养、定向性与非定向性教育体制、师范性与学术性等关系,这样才能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师范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在这一过渡过程中 ,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是其重要的方面 ,而课程建设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我国自 1984年开始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化的尝试 ,至今已有十六七年的经验 ;1998年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试验 ,也有数年的经验积累。当前我国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形成了三个层次 ,与这三个层次相应 ,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由于层次上的差异 ,课程的平台也有所不同 ,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特点。根据当前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这一现状 ,今后课程建设在方法论上应注意处理好“专业性”和“大学性”、“层次性”和“连贯性”、“实践性”和“学术性”以及培养“优质”小学教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曲折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在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钟摆"现象。正是人们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与理解的左右摇摆与飘忽不定,最终演绎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曲折变化。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专业性的两大体现。民国初期教师专业化中师范性特征明显,教育类课程获得稳步发展;民国中期教师专业化中学术性倾向突出,教育类课程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民国后期教师专业化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整合,为教育类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追求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整合将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必然,而这也将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试论师范性与教育专业学术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师范教育实践中始终困扰师范教育的问题,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的解决有如此之大的困难呢?本文作者认为,非教育专业对于“师范性”的轻视,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至少也与教育专业自己学术观上的偏差有关。师范教育中“学术性”与“...  相似文献   

15.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是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斯可尼芬”之迷。怎样解答这个争论百年的“热门话题”呢?只有坚持和提倡教师专业化,把二者作为教师专业性———这一块金币的两面,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实际是教师专业性的两个极端,在两极之间有许多中间状态,不同时期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可以通过大学化、专业发展学校、案例教学、建立专业学院等措施,促进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两大基石,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而师范性则是学术性保证下的师范性,两者的有机整合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在于融学术性要求于其中的师范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适应”、“适应性”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认为高师教育的适应是主动的,具有超前意义的适应,高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必须适应宏观教育结构的变化,必须适应时空的变化.同时对目前高师教育诸如“独立定向型师范教育与开放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高师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贺菲 《文教资料》2014,(2):81-83
教师教育一直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而且始终未能较好地协调这一对关系。随着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这一矛盾又成为争论的热点。文章从现状着手,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融合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途径。首先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探索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的“大学+师范”的培养模式;其次坚持“大师范”办学宗旨,利用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力争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最后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提出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创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师范生专业性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突出师范性和实践性,才能有效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新的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前提和保证。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定位在“师范”,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小学”;其二,要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师资的要求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其三,以“够用、有效”为原则,建立师范性与学术性相互依存的综合性理论教学体系;其四,以培植职业情感,增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