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就使刘震云的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蕴含深广的人生意蕴。它涉及到人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社会、家庭,以及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具有超时空的普适性,启悟当代读者守望精神家园,追求健康和谐及诗意化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3.
廖伏树的散文集《阅读人生》,以开阔的知识视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进而关注人的命运,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展现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神秘性和复杂性,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具有一种穿透性和超越性,这就是散文的精神诗性。而为文者要获取的生活哲理,关键在于他能否沉入生活的底层,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并接受生活的磨难和冼礼。同时,他本质是一位诗人,不仅表现为一种散文的诗美品质,还体现在对诗性艺术形式的探求上,这包括诗性叙述、诗性意象、诗性意境和诗性语言等层面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对沪港社会凡俗人生的艺术观照,形成此独特审美选择的原因是好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传奇》是通俗的,但作家又在对凡人琐事的形而下的描绘中寄寓着“通常人生的回声”-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的哲理思索,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传奇》未表现抗战时代主流话语,即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启蒙、批判精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代表作家方方十分善于透过凡俗人生纷乱琐屑的表象,以犀利的眼光寻找、发现、开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人与人关系的非和谐状态,让我们看到一幕幕真实而普通的人生悲剧。从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入手,可以看到产生悲剧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本内的因素,二是文本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红王妃》是德拉布尔受18世纪朝鲜献敬王后洪玉英《王妃回忆录》启发创作的作品。《红王妃》采用自传形式,以真实的历史材料和人物事件为依据,又有"虚构"成分,将真实的朝鲜王妃和虚构的现代英国知识女性芭芭拉.霍利威尔的生活经历并置,体现了德拉布尔小说创作的新实验手法——模糊传记与小说之间文体界限。《红王妃》通过消解时空限制,跨越文类界限,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人群的人文关怀,实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前期的小说展现了八十年代少男少女们伴随时代车轮运行的心路历程,洋溢着青春气息和蓬勃的朝气。自《风景》始,方方的新写实小说青春意识明显淡化,而平民意识日渐增强,她不再表现人性善的一面,转而探究人性之恶,社会之丑。同时将笔触伸入到知识分子阶层,通过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认为方方所写的凡俗人生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意蕴,能让人透过凡俗人生,品味到历史、社会、文化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敏明的岛 《良师》2010,(1):20-20
世间爱情,逃不出两首歌: 一首是产生于康巴地区的民歌《康定情歌》,一首是红楼梦里的曲子《枉凝眉》。 《康定情歌》表达了最生活化、最凡俗的爱情观——感情是生活的需要、张家大哥看上李家大姐,看上的是她“人才溜溜的好”,李家大姐看上张家大哥,看上的是他“会当溜溜的家”;《枉凝眉》表达了一种最文人化、最诗性的爱情观——感情是心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批评视阏下,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不再是封闭的批判式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它在根本上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有限性。《边城》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是将天、地、人、神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诗性言说。  相似文献   

11.
恩爱仇怨两面刃荣辱成败都成名春夏秋冬谁能定风风雨雨总会晴——《快乐人生诗》俗话说:“覆水难收,后悔莫及。”不错的,漫漫人生,曾有多少人在爱与恨、情与仇之中烦恼忧伤。其实,日月水火,雨雪风吹,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不过是有的  相似文献   

12.
方方小说用凡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凡俗世界。同时她又寓庄于谐地表现了人们面对苦难生活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背后的坚韧。文章以《风景》与《万箭穿心》为例,从修辞学、心理学角度解读方方小说里的"凡俗世界"。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柯在其代表作《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智慧”。简单的说,这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观照生命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诗性与思性融合,艺术与哲学合一。这个理论不仅影响着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将启迪人们向诗而思的生活,探求宇宙人生的意义与皈依。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字绘出的图画"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个专题名称,将庞培的《森林与河流》编选进这一板块真是恰如其分。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决定了汉字能够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从而带来"图画"般具象的审美感受,但并非所有由汉字码起来的文章都是"绘出的图画",只有具有诗性话语特征的才独具这样的效果,《森林与河流》就是有如此浓郁诗性魅力的美文。一、文本中的"诗性"表现"诗性"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科在《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维科认为,"诗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8.
路遥以他平铺直叙的风格,本色朴实的语言,深刻动人的心理剖析塑造了一个真实、独特的爱情世界.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中的爱情故事也是现实主义观照下的人生内容.路遥所述的爱情故事可分为三类,即生涩朦胧的爱情,镜花水月似的理想的爱情,务实凡俗的生活爱情等,但无论哪种爱情都不敌真实残酷的现实,它们在苦难残缺的现实面前,演绎成...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见第一册《雨中登泰山》)对文中的“度”,编者作了如下注释:“宗教称脱离凡俗为度。”这条注释显然错了。但是,十几年来,教材多次作过修订,至今仍未更正。自己脱离凡俗应谓之“修”,使人脱离凡俗方为“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度”的注释中有一个义项为:“僧人道士劝人出家”,正是此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