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日本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苦闷的象征”以及小品理论四个方面,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五四运动的落幕,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从《自己的园地旧序》入手,联系1923年前后周作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探究周作人由“人的文学”向“个人的文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和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先驱者相比,周作人参加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比较晚的。胡适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把周作人的一些文章列在“发难后期的文学理论”部分,正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但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主张“思想革命”,召唤“平民文学”,虽然没有先驱者那种举旗冲锋的头功,而他对先驱  相似文献   

4.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 ,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 ,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留下的丰厚遗产之一就是对现代人格的话语建构。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解构传统的家庭伦理,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男女两性关系和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剖析,将精神个体从被家庭和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产生独立自主的现代型人格。同时,周作人等人还建构了现代型人格所必备的平等、自由、灵肉合一等精神内涵。周作人在这些思考中展现出的文化理路和思维特征成为“五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他在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译介外国文学,评论作家作品,以及从事新诗和小品散文创作的同时,也向新文坛评介了大量耶稣、基督和《圣书》(即《圣经》,《新旧约全书》),以及基督教的博爱、人道、平等、同情等宗教意识。这些同他接受的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学说、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一起,形成他“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基本思想材料。研究他接受基督教影响的方式和思想特点,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他当时多方面的文学活动,而且对了解基督教与五四文学的关系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周作人早期以“人”为核心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他揭示了文学与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使新文学与封建旧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划清了界线,并明确提出了“思想革命”的要求,为新文学扫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作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30三代“左翼”文学的批判。周作人以他自己的“言志”的文学、“性灵文学”、“自我表现”理论为尺度,对“左翼”文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他把当时宣传革命思想、反映革命要求的文学视为“载道文学”。尤其对“左翼”文学所表现的阶级功利主义给予抨击.强调文学的诚与达。尽管周作人对“左翼”的立场和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偏激的,但就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女性观与文化人类学关系密切。该文从他在女性观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吸收和研究方法的采用来进行论述。前者包括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灵肉一致女性观、“性”观和相关礼教观的影响,后者包括归纳法、分类法和比较法的采用。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人本主义文化观及人的文学观葛红兵赵京华在《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中将周作人与胡适一起列为“温和的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赵京华如是说:他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中激烈反传统的人物,有过激进主义的倾向.但始终坚持唯文化主义的立场;不能认可突变式(暴力革...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以后,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自己的园地》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取代了《人的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文坛上泛滥的"文学工具论",坚持了文学的自身的规律.此外,这一文学思想的变化投射到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周氏"小品文"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那些抒情言志的小品文与"遵命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是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以他的《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一系列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文章,富有实绩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重镇地位。从根本上说,周作人是一个受过西学熏陶的传统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离的精神渊源。然而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周作人又算是一位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注“人的文学”的作家,也是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的作家.他的创作虽然以散文见长,但也有少量新诗存世,其中《过去的生命》为周作人创作中唯一的一本白话诗集.这些诗篇大多与儿童相关,并从更为诗性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童问题的发现和情感思考结合起来,是他的人的文学思想在具体对象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一本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激烈地批判了周作人的《娼女礼赞》,称它是“毒汁四溅的黑文章”①;一期不久前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中,也有一篇文章,认为周作人后来堕落到“礼赞起妓女……来”②。这是完全误解了周作人的本意的。《娼女礼赞》是周作人一九二九年所写的《三礼赞》中的首篇。从表面上看,文章批判了德国人柯祖基提出的“在资本制度之下,卖淫成了社会的台柱子”的观点。鼓吹“卖淫足以满足大欲,获得良缘,启发文化,实在是不可厚非的事业”;卖淫“乃寓饮食于男女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对周作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周作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以及文本中的具体接受三方面叙述分析了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的接受和超越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