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论梁代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南朝咏物诗,后人常以齐梁咏物诗为代称。从咏物诗的发展来看.梁代咏物诗应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诗体。受梁代特殊社会风尚的影响,梁代咏物诗在题材领域、文学特质上,都有与前代咏物诗不同的风貌,并体现出独特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咏竹诗作为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轻视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探讨了咏竹诗的出现于齐梁时期的原因,南朝咏竹诗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咏竹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对谢肫咏物诗进行个案研究,以说明小谢咏物诗具备描摹愈益精细而寄托兴味淡漠之特点,并从时代风气、诗人个性及创作契机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咏物诗兴盛于南朝齐梁两代。从艺术风格上说,这两个时期的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整体上有着颇为相似的特点,即缺乏个性、在审美取向上趋向阴柔、纤弱之美。  相似文献   

6.
咏物诗的兴盛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独树一帜而又冷艳已久的一朵奇葩。它导源于《诗经》,产生于魏晋,繁茂于南朝,而极盛于唐代。它的兴盛,虽与政治斗争、社会风气有关,而更重要的,则须从文学的自身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活动上去寻求原因。咏物诗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认识价值和功用价值。全面评价咏物诗的价值,对于认识文学的特质与功用,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浸染着南朝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萧纲宫体诗,从古典诗歌题材到审美表现领域,都具有传承与开拓的历史意义。文章从审美指向、审美形式和审美情感三个方面,展现出萧纲宫体诗精雕细描出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并由此探讨其审美贡献。  相似文献   

8.
整个六朝是文人集团大量出现和活动频繁时期,尤其是在南朝,其发展达到高潮,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咏物诗在南朝的兴盛,与文人集团的关系密切,其风格的相似性特征亦与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王融的咏物诗创作数量虽少,这与他早卒有关,但无论在句式、声律运用、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了和前代不同的特征,在遣词造句、取境、构思、声韵等方面颇为讲究,也下了不少功夫。因此,研究齐梁咏物诗时,王融是不能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南朝时期,文人交游与集会宴饮十分频繁,诗文写作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风潮的影响下,文学书写的题材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审美和诗文摹写的对象。游宴促进了自然审美的自觉和唯美化,而游宴集会的公私之别又使自然审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游宴生活对南朝文人的自然审美对象、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技巧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走向裂变——透视魏晋南朝之“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历史的、诗学的范畴,兴的发展在魏晋南朝时代出现了鲜明而活跃的多层裂变:从重“托讽”与“兴托”,到对兴的审美中介性、审美激情和审美包蕴性的认知与揭示,兴的涵义大大超过了秦汉时期的“比喻”与“象征”,而表现出显著的多功能性。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成熟过程,也显示了魏晋南朝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方面的巨著,其"体大虑周"的内容体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咏物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题材领域中的一部分,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反映,刘勰虽无专章给予评价,可在各章的叙述中对咏物诗给予一定的关注。刘勰从咏物诗产生的心理机制、对咏物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评价、咏物诗的审美意味方面进行评论,从而给我们透视出咏物诗的一些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3.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咏物诗中,松、竹、梅为人们激赏、吟咏.一方而是该事物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的内在的美的品性;另一方面是它与民族深层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升发出的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咏物诗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盛于南朝,"芳树"是南朝咏物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文人对其赋咏不绝,此时出现了南朝所特有的同题共咏的现象,文人凭借精妙的体物手法使"芳树"意象活灵活现,并且赞叹其美好品质,寄托着个体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16.
汉末魏晋是文学价值观的第一次转折时期,虽未明确提出系统理论主张,但在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中已开“以审美为中心“的文学价值观之先声。究其价值观形成之主要因素,实与汉末文人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的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是唐代写作咏物诗数量达百首以上的少数几位诗人之一。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咏物诗是和咏史诗、无题诗鼎足而三,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大类作品。这百余首咏物诗类型多样,成就各异,其中尤以托物寓怀之作最具个性特色,且对古代咏物诗的传统有明显发展。一在李商隐之前,咏物诗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先秦到南朝初期,是古代咏物诗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诗经》中虽无完整的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在迅速发展中,优秀的网络作品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审美的虚拟性、互动性、超文本的结构美、符号多元化、娱乐性。  相似文献   

19.
咏物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在南朝成型。南朝咏物诗是咏物诗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南朝咏物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高超的体物技巧上,而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构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钟嵘是在审美坐标中率先对陶渊明做出相当中肯评价并予以较高定位的文学评论家。从《诗品》的"才尽""田家语"等评语中不难发现,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与其审美思想的折中倾向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钟嵘在审美矛盾中的综合平衡与无奈选择。这种审美矛盾间接透露出他在审美趣味、审美表现和审美境界等方面所作出的权衡与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