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2.
朱晖 《出版参考》2009,(5):36-36
那是在大学时代的迎春晚会上,她演唱了一首《闪亮的日子》,他向来喜欢罗大佑的歌,而她的女生唱腔更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他着迷。她谢幕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呼喊着再来一首。她嫣然一笑:“那我就再唱首《东方之珠》吧,有人愿意与我合唱吗?”他被起哄的同学推起,跌跌撞撞地上了台。  相似文献   

3.
《税收与社会》杂志把自己从创刊到现在17年来的精华章交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蜜蜂丛书”四卷本,分别为《我的观点》、《疾呼税收》、《直面贫困》、《浮世随想》。听听这四本书的名字,你就知道这套书有着多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再说,17年才出一套丛书,显然不是奔着经济二字来的,而装帧精美的四本书往那儿~摆,  相似文献   

4.
10年,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一段不算太短的光阴,其间不断变幻着的体验,足以让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样的,作为精神与知识传播的载体,一份教辅类报纸———《学习报》也在莺飞的5月走过了它的第一个10年。之所以会注意到它的成长,实在是因为身边总有太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所关注的读物一定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过人之处,要不,怎么会在几乎可以用“泛滥”二字来形容的教辅读物堆中被许多双手同时翻开?在《学习报》创办10周年之际,就让我们走近她,近距离地看清她,发现她成长的秘密。第一眼印象务实理念+专业操作=个…  相似文献   

5.
记者能够轰动一时不准,难的是几十年后重新阅读他(她)的作品,使后的读者依然感受到一种新鲜、一种震撼。如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妨说他(她)是不“过时”的记者。我的母亲彭子冈,一生痛快,心地磊落,人有个性,文有风格。今天翻阅她晚年出版的3本文集——《子冈作品选》、《时代的回声》、《驰骋文坛的女斗士》,就不竣发现许多段落,依然使用权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6.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有感于“不留情面”近日,新华社记者赵兰英专门让撰文感谢巴金老先生对她的批评与指正。她在《走近巴金》一文中用错了“喀嚓”一词。巴金看到后,就不留情面地向她指出来,“喀嚓”一词用得不好,当时骨折他并没有听到这个声响。巴金老先生的“不留情面”给记者...  相似文献   

7.
1996年第5期的《现代传播》开首即是一则很感人的札记──《走近神圣》。体会出其中有一种发自本心的敬业精神,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虔诚敬意。但是──“海耶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言行有度、自律有节和肃穆庄严的伟大学人。”──其实我不认识海耶克,也没读过那篇介绍他的文章,跟主编老师提起他,只是因为随后的几句话我不怎么懂。“他的成功在于他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的人格素质……”──就是说,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人格素质,而他人格素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不顾一切遵循理智的召唤与指引”,正是…  相似文献   

8.
她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她有着特有的本色:她没有傲人的背景,但却是单位里的出色干将;她拥有女人的柔媚,却也显得特别干练。于是,我走近了王颖,走近了这个给了我一些神秘色彩的女人。  相似文献   

9.
走近《壮族》,走近壮族人的风情;走近《壮族》,走近壮族人的文化;走近《壮族》,走近壮族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朋友老曹     
朱军 《报刊之友》2002,(3):50-50
在古都西安,刊物如林,编众多,但我要说的是《税收与社会》的主编曹钦白。  相似文献   

11.
我与《聊斋》不解缘路景云[夏县]我是个有点志怪癖的人,中外文学名著虽读了不少,但独对志怪传奇最感兴趣,尤其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的同桌带去一本连环画,书名叫《宫梦弼》。他看完后借我看,我急不可耐,上着课便...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新闻界》不分离9月中旬,本刊编辑部收到湖南一位农村读者的来信,深为他渴求新闻业务知识、立志服务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所感动,现将来信摘编于后:“结识《新闻界》是我增长新闻业务知识,服务新闻工作的一大幸事,我要把她当作我的老师,指导我更好地从事党的新...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1)
我说《儿童与健康》郭青凡我也自从孩提过来。看了《儿琶与健康》,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刊物,是儿童的良师益友。身为人父者,列感此刊教儿正当时,对大人对小孩都有益处。我说这杂志好,是因为她内容健康。如今,面向小孩的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了,影视不敢让子女多看;书...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传论》终于出版了,当我将样书捧到本书作者赵澧教授手上时,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莎士比亚,这位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文坛巨人,对于中国读者是那么熟悉而又遥远。人们一遍遍地翻读他的作品,但关于他的生平,关于他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却知之甚少。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由中国人写的《莎士比亚传论》出版了,现在,人人都可以同作者一起走近莎士比亚,探寻莎士比亚人生的踪迹。  相似文献   

15.
正当媒体广泛报道“好军嫂”韩素云的时候,笔者在北京图书馆邂逅一位德国专家。他不解地问:“‘好军嫂’真是了不起!可是这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让她吃那么多苦?”他这个问题足以使我们语塞。你总不能回答说: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她不吃那么多苦,你怎么见出她的了不起呢? 《光明日报》曾载文《孩子,你要接过我的教鞭》,报道一民办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献身偏僻乡村的教育事业。引岁临终前他嘱托女儿:“你要接过我的教鞭,不要让孩子们退学,不然,我们村只有穷。”在这篇小通讯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自生自灭的个人在一个自生…  相似文献   

16.
她把我引向绿洲刘如森金色的沙丘蜿蜒伸向蓝天,优美的弓弦上跃动着顽强的音符,牵驼人犹如沧海一粟,他那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不止的身影,与人心心相印,产生共鸣——《新闻战线》1991年第11期封面的这幅画面,把我引入遐思,使我情不自禁地回首。几年来,正是《新...  相似文献   

17.
5月23日,我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卞峰煜同志事迹调查组,到绍兴了解情况,与有关人员座谈;又先后陪同《中国档案报》记者、《中国档案》杂志记者赴绍兴采访。那些日子里,我从同志们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闪动的泪光里,感受着卞峰煜的开拓、敬业和为民;从卞局长的轻声慢语、坚毅神情和灿烂笑容里,感受着他的真诚、坚韧和乐观,我慢慢走近他,一点点了解他,由衷地钦佩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是一种理论性、实用性、指导性很强的学术期刊,通过学习《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改进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她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翟晓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她的研究方向,正是医学伦理。一场SARS的突袭,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太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她陷入深深的思考。 新闻周刊:当一个人得了SARS,或者只是他的家人亲友得了SARS,即使他已经好了,他还被人躲避隔离,这是不是对他的一种歧视? 翟晓梅:对于如何对待SARS康复患者,我觉得应该秉持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