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喜洲,是西南边陲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滇西明珠”。这里是白族文化的摇篮,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典电影《五朵金花》中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就坐落其中。这里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是云南有名的侨乡,清光绪年间,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商人、商帮和商会研究成了经济史研究的艳丽亮点,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但就商帮研究而言,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近代时期兴盛的传统商帮,如徽帮、晋帮等,对近代崛起的、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浙江商帮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最近出版的由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陶水木博士撰写的《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3月出版)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宁波商帮是近代中国著名商帮,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是惟一一个实行了集团性或群体性近代化转型的商帮。宁波帮之所以成功,其中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分不开的,不少卓有远见的宁波帮商人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为数众多的地域商帮在明代中叶以后相继出现,动。武安商帮是明清以来唯一一个以县为帮的商帮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活跃于全国各个区域性市场,并进行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活结合武安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等对其在中国商帮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宁波商帮崛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当代宁波商帮发展的情况。通过近代、当代宁波帮的比较研究,创新地提出宁波的人文特点,即粘性,搏争,仁厚,务实,这四个词的第1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正好是“宁波人文”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N、B、R、W。正是这种人文特点使宁波帮得以历久不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丰城商帮、樟树药帮为例,旨在揭示其创业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弘扬江右商帮的创业文化,对培育当代江西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讯六则     
我校张海鹏教授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张海瀛教授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一书,于今年十月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集全国二十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智慧而友好合作的力作。我校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等撰写了该书第十章徽州商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商人群体,是国内外史学界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课题也存在不少薄弱之处,如个别商帮的研究较深透,而多数商帮被冷落,总体研究更为薄弱。《中国十大商帮》的出版无疑填补了中国商业史研究上的一项空  相似文献   

9.
武安商帮是中国较早的地域商帮之一,其在实践中形成的经营 理念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以武安商帮的品牌建设理念为研究重点,以品牌的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武安商帮品牌发展理念与开发思路,对邯郸现代企业品牌建设及经济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有着独树一帜的街道民居格局和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该文介绍了喜洲民居的格局、装饰以及成因。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分析研究,洞察中国传统设计中精彩、深奥的人文内涵,从而给当代艺术设计创造以启迪。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出土租佃与买卖葡萄园券契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园的租佃与买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11件以葡萄园券契命名的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文书。这些券契对于研究高昌国和唐初西州时期葡萄园租佃与买卖情况,乃至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问题,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官员任用的类别大约有十七种,论文根据出土文书、墓志及传世文献,论证西州官吏有正、守、行、兼、试、摄、同、判、检校、版授十种类别,并且可能还有领、知等类别,从而证明唐代官员任用类别在西州大体上都存在,西州与内地的一体化程度是非常高的。文章还讨论了官吏摄、判、检校等类互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周陶器对传统纹饰进行夸张、变形、简化,具象写实化为抽象写意.形成一种抽象几何纹。而复合法的运用,统一中见变化,变化中见和谐。西周先民对自然大化的生命和形式法则的自觉体认和把握,在造型和纹饰上追求一种圆满具足的审美效果;而礼制文化的严格限制,又使得西周陶器呈现出规范化和程式化的倾向,风格上表现为一种端庄大方、中庸静穆的特征,而有限的形式规范却指向无限的审美意蕴和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5.
《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朝建康自然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唐人温庭筠等人诗文中对建康风物、掌故和地理环境的记述,《西洲曲》中的"西洲"、"南塘"等地点应该在建康附近,这首杰出的民歌亦应产生于六朝建康地区,描写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从建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西洲曲》的艺术特征分析,《西洲曲》应产生于建康地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最后完成于齐梁文人之手,属于"吴歌"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1911年阴历九月初六张文光在腾冲举行起义,打响了云南辛亥起义第一枪,三天后,李根源参与领导的昆明重九起义成功,随后云南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地方政权。激烈的社会变革对腾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有共同教育理想的腾冲中学校长的个体身份及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商人的帝地位尊贵,虽非至上神,但在人神关系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西周时期的上帝更上升为至上神,但人神关系与商代并不完全一致,并为以后的演变定下了基调;西周末期是周人的神权理论渐趋崩溃阶段;至春秋时,中国古代人与神的地位终于翻转,并对中国古史传说发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翻转有诸多不彻底之处。  相似文献   

18.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边地腾冲女子学校教育是社会变革和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一群“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影响下,开创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在边地腾冲建立了从女子幼儿教育,到女子小学教育到女子中学教育,再到女子师范教育系统。女子学校教育系统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为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打开了一扇门。他们是腾冲女子教育的先行者,为腾冲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商、西周青铜器其纹饰种类繁多,但以玄鸟为祖先的商人为什么没能在商青铜器上大量铸有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而不是以玄鸟为祖先的西周人却极大地发展了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要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而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而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商人基础上大量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