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架管理条件下的图书排架——兼谈“细分粗排”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针对开架借阅的特点及其产生的问题,运用《中图法》第四版“分类目录细分,分类排架粗分”的原因,提出按四级以内类目排列同类书并固定其架位的方法,即“细分粗排”法,并分析了该排架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及可能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分类目录细分,分类排架粗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分类目录细分.分类排架粗分”的分类方法,章落实为:机读目录细分,以突出其分类检索功能;卡片目录与分类排架粗分.以加强二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读检索。  相似文献   

3.
《中图法》第四版出版在即,各图书馆将面临繁浩的改编工程.图书改编工作牵涉面广,涉及到整个图书馆的排架管理及库房调整、目录组织、分类编目等等,其工作量是巨大的.如果用"一刀切"的方法,按新版《中图法》分类重编,就工作而言比较简单,但是重新排架使占库面积膨胀,即需分别占库.如果用新版《中图法》改编图书,重复劳动量较大,也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开放服务.能否探索一种使图书既不须改编,又可适应新版《中图法》编目,即在同一书库并存《中图法》几个版本的分类图书;又排列有序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介绍的是一种用不同颜色或标识的书标来区分《中图法》新旧各版,又统一分类排架图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图法》(第三版)体系结构和分类标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廷成 《图书馆》1996,(3):31-33
本文对《中图法》(第三版)的体系结构、分类标引和改编藏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图法》(第三版)兼有分类排架和情报检索的对立统一,探讨了“体系-组配”分面改造的可能,并对《中图法》(第三版)存在的问题和修订方法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我国图书馆学界的主题法还没有普遍应用,因而图书分类法在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分类的组织、专题目录的编制、图书的排架,都是以分类法为根据的。作为类分图书资料的工具——图书分类法一旦修订,势必影响到图书的排架和分类目录组织,影响到图书流通和参考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如何运用《中图法》第三版改编图书的问题,谈谈体会。一、在运用《中图法》第三版改编图书中我馆的若干做法分类法修订中,有关变动类目图书的改编,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如何进行这项改编工作呢? 我馆的做法是: (一)统一领导,提高认识,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6.
我馆根据《中图法》三版进行的图书改编工作,采用部分改编的方式,即对需改编图书的分类目录包括公务、读者分类目录和排架目录根据三版重新分类,加目录分类号(三版新分类号)后加以改组(排架目录仍按原号排列),藏书排架原则上不动,只对个别过去的跨大类归类错误和重号等问题加以纠正。改编根据我院的专业性质和任务分步进行。先重点改编作为学院专业的D9法律类藏书,然后再改社会科学其他大类。自然科学方面的藏书因收藏较少,原分类较粗而尽可能少动,不动,放在最后。改编的范围限于:A、原有类目类号改变;B、三版新立、列类目,原编图书不在其  相似文献   

7.
卢子博 《图书馆》1991,(6):52-53,43
我在1981年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读者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的探讨》,另一篇题为《“双组类号制”方案初探》。写这两篇文章的背景是1980年《中图法》二版问世后,许多馆面临着改编问题,我本人所在的馆当时有二十万册藏书原使用的是《中小型图书分类表》,也急待改编,大量的改书改卡,使得图书改编工作困难重重。面对着图书改编的现实,我一直思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人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各类成人高考复习丛书及有关资料日渐增多。我馆改用《中图法》仅四年多时间,此类目下图书就达50多种。对每种图书进行分类时,书次号无论采用种次号、四角号码著者号、财产登记或出版年月号,都不能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在一起,分类目录卡片分散多处,图书排架相隔甚远,给广大读者检索和工作人员取书带来一些困难。为解决此问题,特提出在“G723中等业余教育”类目下增设仿“G633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细分的建议。实行仿分后G723类目下图书,无论采用哪种书次号,均可将学科性质相同图书聚集在一起,使学科性质相同图书的分类目录卡片相邻,同学科图书排架归到一处,为读者族性检索和工作人员取书、排架提供很大方便。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试行标准的第三版《中图法》已于去年二月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一件大事。由于此次修订类目变动的幅度较大,给广大的《中图法》用户,在其藏书排架与分类目录的组织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藏书的管理和读者依类检索与利用。因此,如何处理《中图法》二、三版变动类目所涉及的图书与分类目录的问题,就成为当前广大《中图法》用户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傅立云、刘新同志提出了“彻底抛弃《中图法》”,用“流水号”排架替代分类排架的观点,笔者认为是彻头彻尾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欧阳华 《图书馆》1995,(4):42-43
对《中图法》第三版“K81”中几个修订类目的异议欧阳华“K81”是《中图法》里用于类分传记文献的类目表。传记文献向来以其较强的可读性与资料性而成为文献部门出版与收藏以及读者利用的热门书籍。因此,作为为传记文献提供分类标引、分类排架和分类检索依据的类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图法》三版的出版,图书馆怎样处理新版中有关变动类目的改编,怎样重新组织分类目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地说,改编的方法有彻底改编、重点改编、改组目录、“一刀切”等。我馆根据藏书面广、数量大、改编任务繁重、部分书打包堆放等情况确定为改组目录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图书馆期刊现分类排架方法过于拘泥于某种规则,给读者查阅期刊文献造成了一定困难。在分析期刊文献本身特点、读者利用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中图法》为基础,对学术期刊分类和非学术期刊分类加以区别,提出构造“非学术期刊分类法”和“学术期刊分类法”两种体系对期刊进行分类排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图法》配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加0”的问题。对于从事多年分类工作的人员来说,加“0”问题易于掌握,新分类人员则往往不能熟练应用。主要表现是不明确什么时候应当加“0”,什么时候不应当加“0”,在什么位置上加“0”。本文仅就个人的辅导实践,谈谈加“0”的有关问题。一、加“0”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图书分类的目的是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集中在一起,把学科性质不同的图书区别开来,并且给予相应的分类号,用来组织分类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为了实现这一基本要求,配号时要注意加“0”的问题,如果不采用加“0”的方法配号,就会出  相似文献   

15.
章将《中图法》分类中的“互见”法引用到中献期刊排架中,并简述了引见卡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类排架法,是我国图书馆传统的一种组织藏书的方法。分类目录,也是我国图书馆揭示藏书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目录。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习惯于用一组号码,即用分类排架号加上书次号作为组织分类排架与组织分类目录的共用号码。我们将这种号码制度叫做“单组类号制”,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单组类号制”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图书馆工作方法上的很多弊病都是由它产生的。例如,图书排架号普遍冗长,不便于管理人员取还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现状分析,阐述了传统的“分类一致”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文献管理的需要,介绍了在我图书馆的改造中引用了“分类目录与分类排架”分离的方法.并对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我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二名,除负责采、编、藏、流等工作外,还兼管全校教学用书、刊的征订、发放工作。1988年下半年,我们根据中学图书馆的特点,联系本校的实际,对分类、编目、排架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的作法是: 1.利用《中图法简本》粗分。《中图法简本》(第二版)共列有类目2580条,适用于藏书20万册以下的中小型图书馆。一般中学图书馆馆藏充其量不过几万册,我们确定的粗分原则是: (1) 文献分类不超过3级类目; (2) 涉及两个同级类目概念的文献入其上位类。如:《初等代数几何习题集》入上位类“012初等代数”类下;  相似文献   

19.
1.增加分类复分表为体现《中图法》的文献保证原则,增加某些类目的细分程度,并简化类表,节省类表篇幅,《中图法》第三版增加了22个专类复分表,占二版专类复分表总数的56.41%。原二版未按增加之专类复分表复分的有关图书与目录,有如下五种处理方法:(1)按新专类复分表全部改编;(2)部分(重点)改编;(3)不改编,新书使用新增专类复分表;(4)新、旧书都不用新增专类复分表;(5)只改目录,不改图书。  相似文献   

20.
在分类表的标记制度中,有一种编号方法叫做“百进位编号法”、这种编号法在“基本上遵从层累制”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与八分制、双位制、借号法一样被当作特殊的辅助编号法为类目编号,以“使号码适应类目设置的需要”。但是,《中图法》编委会有个疏忽,在“编制说明”中对层累制、小数制、八分制、双位制和借号法等编号方法都作了说明和介绍,但没有提及“百进位编号法”。《〈中图法〉使用说明》虽然在“标记符号及其序列”一节中,举了“百进位编号法”的实例,但却错误地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