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图法》第三版发行后,馆藏图书改编问题一直是我馆工作重点项目之一。经过了反复学习、研究,从1990年3月2日开始,按《中图法》第三版对馆藏部分中文图书进行改编,到1990年4月7日结束,历时37天,总共改编图书5189种,26594册,提前完成预定计划,现将改编工作的过程和体会略谈一下: 一、馆领导重视是完成改编工作的保证1990年2月份,省高校图工委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举办“《中图法》第三版高级培训班”,馆领导十分重视,派出中外文图书分编人员共三人参加。学习结束后,馆领导又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听汇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于我国图书馆学界的主题法还没有普遍应用,因而图书分类法在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分类的组织、专题目录的编制、图书的排架,都是以分类法为根据的。作为类分图书资料的工具——图书分类法一旦修订,势必影响到图书的排架和分类目录组织,影响到图书流通和参考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如何运用《中图法》第三版改编图书的问题,谈谈体会。一、在运用《中图法》第三版改编图书中我馆的若干做法分类法修订中,有关变动类目图书的改编,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如何进行这项改编工作呢? 我馆的做法是: (一)统一领导,提高认识,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3.
《中图法》第三版出版发行后,馆藏图书改编问题。这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巧性强的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未来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优劣。我馆经过反复学习、研究后,从1990年5月5日开始按《中图法》第三版进行馆藏图书的改编工作,历  相似文献   

4.
1986年,我是边境作战前线医院的一名卫生员,为了丰富住院伤病员的文化生活,我们几个卫生员自发凑了些钱,到附近县城买了些图书回来,用炮弹箱装着,供各个病房里的伤病员传阅。为此,我写了篇题为《九名卫生员办起图书娱乐箱》的稿子,投给《解放军报》,没想到被刊用了。这件事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我一鼓作气写了几十篇新闻稿,待作战结束,仅在《解放军报》就发表了15篇,为此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5.
《中图法》第4版的出版使各馆都面临着图书的改编问题,就图书的改编方法、范围、步骤和时间等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学刊》1993,15(5):29-31
根据辽文办[1991]209号“关于公共图书馆按三版《中图法》做好改编工作的通知”。和1991年9月“锦州会议”精神,我馆于1992年4月开始按《中图法》第三版改编全部馆藏中文图书和目录工作。历经10个月的时间到1993年3月15日已彻底完成馆藏图书目录,个别登记帐的全部改编工作,同时又进行了馆藏书刊的全面清点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馆藏书、刊底数清楚,帐、书、卡相符,藏书组织体系实现了由“二版”向“三版”的全部转换工作。经过“三版改编”和全面清点,我馆的科学管理水平有了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藏书建设上“五年徘徊的局面已经结束”。为进一步提高我馆科学管理水平和为市场经济服务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但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哪两篇文章丢了让毛泽东伤心呢?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另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在1930年写的。哪篇文章找到了,毛泽东高兴呢?这就是《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 我馆是1981年元旦开始使用中图法(修订本)类分图书的,紧接着1982年二月对我馆旧分类法类分的藏书进行了改编.这部分藏书约有十四万册,经过清点,除文艺类图书外,需改编的图书,中文是六万余册,外文是一万五千余册,共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  相似文献   

9.
我馆根据《中图法》三版进行的图书改编工作,采用部分改编的方式,即对需改编图书的分类目录包括公务、读者分类目录和排架目录根据三版重新分类,加目录分类号(三版新分类号)后加以改组(排架目录仍按原号排列),藏书排架原则上不动,只对个别过去的跨大类归类错误和重号等问题加以纠正。改编根据我院的专业性质和任务分步进行。先重点改编作为学院专业的D9法律类藏书,然后再改社会科学其他大类。自然科学方面的藏书因收藏较少,原分类较粗而尽可能少动,不动,放在最后。改编的范围限于:A、原有类目类号改变;B、三版新立、列类目,原编图书不在其  相似文献   

10.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与一般的文学图书相比,影视同期书是对那些与影视产生互动的文学图书的一种总称。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影视剧图书,即当某一部电影、电视剧正在热映或热播时,出版社立即推出的由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改编整理成的图书,或者是由已出版的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在影视播出时重新出版的小说图书,如《大腕》、《乔家大院》、《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另一类是电视栏目图书,即当某档电视节目正在热播时,出版社立即推出的根据电视栏目的讲稿、脚本或解说词等整理的图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0月,为了给参加第五届全国书市作准备,我馆对图书预订目录进行了清理,将预计出版时间在1987年1月至1989年12月而未到馆的预订卡从预订目录中抽出,这类图书共约2,000余种,按我馆平均3.3的复本量计算,共约6,600册。而我馆这三年总预定最为36,000余册,未到馆的占18.3%。90年至91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预订图书到馆率不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一些大图书馆也存在,本文拟就此谈谈一些看法。一、图书到馆率不高产生的后果图书预订是图书馆购进文献的主要方式之一,预订图书的到馆率不高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1.影响了藏书建设计划的完成。图书采购量的多少,学科之间的比例如何,都是按照藏书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修订本第二版本的出版发行,是有关使用馆分类和改编的大事。我馆自一九七五年起,中外文图书统一使用《中图法》分类,从七五年到八零年共入藏中外图书一万七千六百零八种,十万零七百六十七册;我们采编组搞分编工作的,除一位老同志刚退休外,仅剩下三个中年同志,面对着这数字可观的藏书,较大的工作量,究竟该怎么办?一种  相似文献   

14.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拜读了陈昕等著《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的清样。 1983年,在第一届全国出版年会上,我发表了《出版物的特殊性》。这篇文章的副题是《出版经济学绪论》。顾名思义,我是打算写一本出版经济学的。此后,我虽然发表了几篇有关出版经济学的文章,但由于主观上缺乏进取,客观上事务太多,至今仍然拿不出一本《出版经济学》。看到《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深感本书的研究课题与本人志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图法》(三版)的面世,给图书馆界带来了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三版的使用问题,即在新书分编工作中,是否使用三版,怎样使用三版类分新书;另一个是图书改编问题,即对已分编图书的处理问题,是否改编、如何改编。关于前者,回答是肯定的,道理不言而喻。既然三版要用,自然就带来了图书改编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图书改编问题,才能在以后类分新书工作中使用《中图法》(三版)。因此,图书改编工作是《中图法》(三版)普及、推广和使用的关键,是当前广大图书情报单位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笔者在此不惴浅陋,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作为一孔之见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16.
一、返思1991年6月,在“全国《中图法》(第三版)使用经验交流会”上,数十篇论文和众多与会者介绍了各自的藏书改编经验。其中,金陵图书馆关于“分类排架粗分,分类目录细分”的改编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多数代表认为,这是诸多改编方法中较好的一种。为“顺应民情”,大会主持人之一,《中图法》副主编、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张琪玉教授对这一方法作了专题介绍:“分类排架粗分,分类目录细分”的方法并非  相似文献   

17.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18.
吴润珍 《河北科技图苑》2001,14(2):32-34,13
《中图法》第4版出版后,图书改编工作成为图书情报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论述了图书改编工作的原则、图书改编工作的方法及在图书改编工作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就要问世了。在该书编纂过程中,编者要我为该书的出版写几句话,我觉得责无旁贷,便应允了。未动笔时,我觉得充实;及至动笔,却有些茫然:我应该说些什么,又该从何谈起呢?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是一套  相似文献   

20.
最近因为写《陆小曼传》,查阅了不少资料,在上海图书馆看旧报时,发现徐志摩、陆小曼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在1929年9月29日《罗宾汉》上发表的《严正声明》,另外一篇是陆小曼在1932年3月24日《晶报》上的《陆小曼的一封信》,疑是佚文.为此,我立刻查阅了《徐志摩全集》和《陆小曼诗文》,里面没有收入这两篇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