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他们家中只留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留守儿童队伍的不断壮大,已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比较少,难以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当他们遇到困惑、烦恼的时候,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就应该更多地去关爱这群孩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不仅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塑造了一个留守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往往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一项研究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黄波涛 《师道》2015,(4):33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夫妻奔向大城镇打工,留在家乡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教育和关爱,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堪忧———情感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直接监护人不在身边,他们在亲情、情感以及心理上都缺少关怀,而且,留守儿童与外界的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为了生存和致富,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或异域打工,将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或亲属。留守儿童认为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的父母又不能及时与其沟通,久而久之,产生了异常心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隔两地的情况,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父母正确的引导和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1].本队主要调查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成长状况;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受教育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摆在人们面前,可以使社会看到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某些弊端,促使人们对这些弊端进行反思,进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使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曹志坚 《广西教育》2009,(22):34-3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后,被遗留在家乡的儿童,他们或独自生活,或由祖辈、亲戚托管。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在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盲点,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将影响新农村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呢?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其中一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但是,更多的孩子却无法随父母流动到城市而只好继续留守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城市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存在诸多的缺陷。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地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8.
苏炳艳 《学子》2013,(7):8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十分普遍。他们远离父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只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不能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孩子们由于长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小平 《时代教育》2006,(12):77-77
农村“留守孩子”,即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农村孩子,他们作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受教育、心理、成长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对该伺题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今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造成了数以万计的农村儿童远离自己的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安全、健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2004、2005年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是25%、20%。其中80%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由于情感溺爱、知识缺乏等原因,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孩子的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作为学校应承担起关爱孩子的责任,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状况,并帮助临时监护人做好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13.
麻建林 《学周刊C版》2020,(16):191-192
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近些年社会转型变化的过程中,也遗留了不少社会问题,如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家中经济困难,父母只得外出打工,留孩子和老人在农村生活。由于此类群体儿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心智会存在不健全,且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跟不上,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调查,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下面,笔者就将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错失教育佳机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略有下降。爷爷奶奶大多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留守儿童出现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发展。留守儿童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和谐。社会各界要加强协作,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骤减、农村的留守儿童队伍日益庞大。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他们正值生成发育、学习以及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常年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疼爱,导致他们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全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从2009年5月开始,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我对江苏省东海县牛山镇的农村留守儿童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涌人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亲情,少关爱,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备受社会的关注。在此,笔者就“留守儿童”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宝琳 《教师》2011,(2):119-119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从2009年5月开始,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我对江苏省东海县牛山镇的农村留守儿童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何轶文 《辅导员》2009,(13):115-115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一般都送往城镇寄宿学校读书。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问题少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