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难,党报做舆论监督报道时更要慎之又慎。总结多年来做舆论监督报道的经验,《丽水日报》认为:地市党报要"巧"做舆论监督,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行为和权势人物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常常作为"道德高地",在与强势群体的二元矛盾中处于"天然正确"的一方,或作为"被揭黑者",变成舆论监督对象、又或是作为"被消费者",在监督强势的报道中充当"卖点"角色。因而在这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守专业主义和客观精神,将弱势群体"去天然正义化";坚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角色;坚守新闻工作的人文情怀,强化弱势群体的受保护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3.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是该报创刊早期一次影响深远的报道活动,客观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说明《申报》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由于有了新闻媒介的参与和社会公众的主动回应,这次舆论监督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的双重认可"是指政府部门与广大百姓都对同一篇报道的客观公正表示认同,这样既容易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又不至于让任何一方感到委屈.石家庄日报连续几年不断加强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不仅增加了版面,而且将重大舆论监督报道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让舆论监督报道成了石家庄日报的一大亮点,成了广大读者喜爱的必读内容.由于在报道中力求做到"双重认可",虽然"报忧"的报道多了,但令读者喝彩的报道多了,得到领导表扬的报道多了.  相似文献   

5.
提起"舆论监督",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都会想到"不良现象""不良行为"。从"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义来看,其也确实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然而,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似乎不仅仅是"曝光""揭露"和"抨击",还有"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意味。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分析舆论监督类报道在都市报中的应用,进而从选题、采写、后续报道几个方面入手,分享让"问题"报道更"受欢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2010年初,在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全省新闻媒体提出,要努力破解舆论监督难。2011年初,在省会新闻界新春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又用大量篇幅讲舆论监督,他说:"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过去的一年,舆论监督不断在加强,越来越显现出正面报道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批评报道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据介绍,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发生新闻官司近2000起.开展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记者如何加强自律,防范、减少法律纠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记者除知法、懂法、依法行事外,还要做到"三点",尽可能地避免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纠纷.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把传媒刊登批评报道视为"舆论监督",其实不然。就是仅从字面上看,舆论监督也不能等同于传媒的批评报道,尽管两者有很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正搞好舆论监督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职责之一,也是其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应继续增强,以确保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主导地位。笔者认为,电视媒体要从实际出发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力度,将"注重用镜头揭示存在问题、坚守客观公正的媒体立场、追求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作为落脚点,力争通过报道来取得解决问题的实效。一、注重用镜头反映存在问题2014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监督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报舆论监督内容的变化和报道领域的拓宽,党报舆论监督也更多地关注民生民瘼,透视社会热点、难点,聚焦事关百姓的重大问题,起到了为广大群众鼓与呼的作用。但无论何时,作为党报舆论监督者都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三个围绕"和"四个有利于"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一、原则——舆论监督报道的"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舆论监督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都要遵循新闻报道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新闻价值原则、时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用事实说话原则等。除了要坚持一般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外,在我国,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报告时更强调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作的一项关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满意度"的抽样调查显示,81%的受众认为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太少,舆论监督力度不够",74.8%的受众认为媒体"对本地政府监督不够",75%的读者认为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可信度和监督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内地某省委书记关于"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的讲话,在新闻界掀起了波澜.一些评论者认为,在领导人喜欢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下,强调舆论监督是一种正面报道,是对舆论监督的支持.这种拍马屁的言论,恰恰说明一些评论者根本不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也不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5.
曹鹏 《新闻记者》2008,(4):22-25
长期以来,舆论监督一直是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质是新闻工作者争取及时、全面、真实、自由地报道与评论的权利.然而,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甚至研究人员往往简单地把负面新闻、批评报道与舆论监督划上等号,原本由宪法与政策赋予的权利,被罩上了不友好、非建设性的阴影,使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闻"舆论监督"而色变.  相似文献   

16.
记者采写湖南郴州的舆论监督报道,不但有可能得到"舆论监督奖",还有可能被授予郴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是记者1月12日从湖南省郴州市委了解到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对山西"问题疫苗"的报道,可谓舆论监督的典范.然而,"问题疫苗"的系列报道所引起的疫苗"拒打潮",却让人始料未及.面对舆论监督的副作用,人们很容易进入"因噎废食"和"顾此失彼"的认识误区.这都是进行舆论监督时应该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报道,一向是媒体眼中的"烫手山芋"——没它不行,有它麻烦。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舆论监督报道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做好的重要新闻报道之一。而为了避免明确的点名批评会引起被监督者前来"闹事",给工作带来被动,于是一些媒体便"创造"出  相似文献   

19.
赵刚 《当代传播》2002,(1):28-29
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新闻评论组,大伙常说这样一句话:"批评不是我们的目的,批评只是我们的手段."回首<每日关注>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我们的舆论监督报道开始追求"解气",后来追求"解惑",现在追求"解决".应该说,"解决"已经成为我们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最终要求.那么,如何确保监督有力,尽可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如何让媒体的舆论监督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前进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寻求社会性合作,把党委、政府、人民群众作为搞好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和可靠"后方".  相似文献   

20.
"胡俊视点"作为<武汉晚报>的新闻监督类栏目,自成立以来,就锁定舆论监督及深度报道,秉承"为百姓谋利益"的宗旨,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努力为百姓的利益鼓与呼,把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的视角转向了平民化.笔者将从监督对象和报道领域两个方面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基础上,探讨"胡俊视点"平民化转向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