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鲁霞  黄廓 《出版参考》2013,(12):43-4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的内容、态度和作者身份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作者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力较小,而职业身份、工作经历、汉语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对作品影响较大,由此,涉华图书呈现出角度不同、观点有别、态度各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信息的全球流动,扩大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国际事件可能瞬间在国内引起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应。从去年以来发生的伊拉克绑架华人人质事件,巴基斯坦袭击、绑架中国工程师事件,中国在阿富汗的施工队遭袭击事件,印度洋海啸以及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的”苏丹红一号”事件,都是典型的国际新闻引起了国内强烈的同步反应。在涉华事件报道方面,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比较起来,有着许多劣势,但如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读者群对涉华国际事件的关注方向,选准自己独特的报道视角,地方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也能出彩  相似文献   

4.
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73-83,110,111
本文选取了10种国际自媒体形式,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近年,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自媒体关注;自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涉华经济、文化、科技往往给予正面反应,而涉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多负面反应。国际自媒体涉华内容并非自创,而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涉华信息流;发达国家受众形塑自媒体涉华舆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针对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引导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扈翔 《青年记者》2017,(23):7-8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一极,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为国际社会见证当下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信息平台,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现状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在这些涉华报道中,存在关于中国的一些消极和负面报道,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国际友人对中国的看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日渐流行,涉华报道变得更加繁杂,真伪难辨,网民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小道消息、网络谣言等的蛊惑煽动,进而引发涉华舆情.因此,研究外媒涉华舆情对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滢  陈明霞 《青年记者》2017,(22):87-89
随着国际受众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大规模迁徙,海外社交平台愈来愈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战场.不同国家的政府、名人、媒体、自媒体等多元主体账号各显其能,国际舆论生态纷繁复杂.对中国而言,最值得重视的变化是,“中国”本身成为热词,涉华新闻和信息成为国际受众的新的兴趣点.国际受众关注度高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传播?如何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转化为“好评率”?我们精选了一些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郭可 《新闻大学》2013,(6):16-33
本论文研究了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三份报纸中国际报道的涉华舆情,来探讨研究涉华国际舆情近20年来的发展特点、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西方三报的涉华国际舆情尽管还保留其固有的成见,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有关联,而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社会发展也有关联.本报告还发现:(1)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态度在总体上以中性态度为主,尤其是《纽约时报》这种趋势分布很明显.中性主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台湾、灾难、经济、娱乐体育等.西方三报对海外华人、利益集团、其他外国组织、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和海外中国企业等也基本持中性态度.(2)西方三报对民主人权主题以及不同政见者、党员、提及“六四”事件等意识形态有关的报道时,其倾向性态度总是很负面的.这说明西方三报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固化成见是较难改变的,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用在中国国内的外国人为消息源的报道态度最为负面;同时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提的报道中,特别是美日德俄的报道中,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30%.  相似文献   

8.
杨涵 《今传媒》2016,(2):84-86
2014年新疆地区多发暴力恐怖事件,几起事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本文以《纽约时报》2014年涉疆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的基本数据、新闻引语的使用、议题分布以及以暴恐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分析等展开研究,总结出《纽约时报》涉疆报道的特点.新疆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密切关注,因此,我国在处理新疆问题时,应探寻西方媒体涉疆报道的特点,提前预案,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海外大型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项目数量和项目体量不断增加,在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外媒的相关报道中,既有赞扬的声音,也不乏疑惑甚至指责,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海外大型工程项目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名片,在国家利益投射下的国际舆论场博弈中,我们应当努力提升海外大型工程的报道能力,认真研究海外大型工程舆情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日本NHK电视台播放时间固定的国际时事类纪录片节目《DOCUMENTARY WAVE》最为关注的国家即为中国。通过内容分析,其涉华纪录片涉及领域最多的为经济和社会,其次为政治与环境。相关涉华纪录片在题材上大量关注了负面内容,叙事立场上看似中立,其实存在着政治倾向。经济领域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资本及人员流动等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日益提高的国家形象。而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则片面讲述了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社会问题多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形象。政治方面选择性地反映了中国基层选举、思想界、网民的网络表达等方面多种矛盾与对立并存的形象。《DOCUMENTARY WAVE》对中国形象的选择性反映与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力量转换及日本媒体新闻价值观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社会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重大涉华外交事件,以及一些区域或部门、行业内的特殊事件,具体包括如刑事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恶化造成的洪水、台风、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  相似文献   

12.
宁曙光 《国际新闻界》2005,(6):45-47,66
2005年上半年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重点是中国崛起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当前境外涉华舆论呈现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政治议题向经济、外交议题转变,媒体声音越来越多样化等特点。中国经济的吸引力、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外界对中国崛起影响的担忧是当前境外媒体出现“中国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海外涉华私人档案的搜集与整理越来越受到档案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尤其是美国涉华私人档案资料,因其整理规范和两国交往密切,备受研究者青睐。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其手稿部藏有大量涉华私档,系统地记录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这些涉华私档能够与公务档案互证,促进人物史研究不断深入,是研究中美关系史不可或缺的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热议     
《视听界》2008,(3):4
1.媒体不能太“CNN” 相关事你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媒体,近来持续的涉华偏颇失实报道,引起中国民众强烈愤怒,官方也对这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予以谴责。媒体界人士认为,CNN新闻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会对中国还缺乏了解,但事件不会影响中国欢迎西方媒体到中国从事新闻采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中国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遇枪击等事件接踵发生,中国海外公民的安全保障问题似乎陡然严重。持续不断的全球恐怖主义成为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面临新威胁——仅在今年,中国公民在海外就遭遇了至少三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4人死亡,15人受伤。谁来保障中  相似文献   

16.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7.
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籍人员在华的治安事件,通过法治加强外籍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都是彰显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应有态度当居留中国的外籍人员越来越多,带来的治安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6月12日至17日,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连续发生6起外籍人员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案件,涉案金额1.1万元人民币。当地警方通报称,6月12日,两名外籍人员搭乘出租车后,借司机打开尾箱帮忙提拿行李时机,采用掐住脖子,以菜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亚五国主流网络媒体开展涉华报道的现状调查,是了解中国在这一地区现实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相关媒体近年来有关中国报道的数量变化与内容结构,可以反映其对华关注程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影响他国媒体关注度的决定因素。从中、美、俄三国范围看,中亚五国主流网媒对美国的关注度明显领先,而俄罗斯和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中亚五国网络媒体的涉华报道多偏重经贸领域,强度起伏乏序,缺少连贯性思路,这也为中国顺势而为、制定针对五国媒体的传播策略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9.
默多克窃听门事件引发了国际新闻传播界的巨大震荡,其波及的范围和触及的层面,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件所涉的西方新闻价值观、西方新闻伦理道德、西方新闻法制与监管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本文也将对窃听门事件深涉的西方社会自由、人权等价值标准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中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问题,提出重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缘起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印崛起"现象越来越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同为崛起中的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却截然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90年代就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浪潮;而"印度威胁论"却鲜被提及,直至2006年才受到美国媒体关注,但也并没有代表美国主流民意.①针对"中国威胁论"影响下的美国涉华报道,中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妖魔化中国"的概念.但美国媒体从业者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自己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并不存在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印两国的评论来研究以下问题:美国媒体对于同样崛起中的两个国家是否存在不同的议题设置?如果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妖魔化中国"现象在当下的美国是否还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