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眼”     
画龙要点睛,文章要有文眼。这就是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凡佳章中必有独得之句"。  相似文献   

2.
李旭东 《语文知识》2014,(12):47-49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之二有言:“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文之本领,只此者尽之。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刘氏的“道理”“义理”“事理”“情理”为文章之本,如将“四理”说借用到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上来,借用“四理”法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议论文的理性之美,议论文阅读教学是别有洞天的。  相似文献   

3.
"概"的思想是刘熙载《艺概》一书的主旨,是刘氏美学理论的重点所在,也是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大贡献。"概"并非单纯的"简概",而是在"得其大意"的基础上对各门技艺在更高层次上的把握。该思想在《艺概》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大量相反相成之概念或范畴的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术语系统。这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兼容并蓄且睿智融通的辩证思维的表现,而这一点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就是说,通过眼睛是可以窥视内心的一切隐秘.文眼亦是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文眼”,就是刘氏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刘氏认为“眼”乃“神光所聚”之处,它必须照映前后,能引起全篇的“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而使全篇通体生辉.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讲课理当应有“课眼”了,“课眼”,正如一扇窗子,打开它,一课的“文心”奥秘便可以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8.
《艺概》是晚清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刘氏"奇正"理论以"正"为主,以"奇"为辅。"正"强调"尚义故正",具有与"真"和"稳"意义相近的特点。"奇"具有强调"缥缈"和雄放的情感等特点。"稳"与"正"、"奇"与"变"是相似的审美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0.
清人刘熙载论艺独具只眼,他在其名著《艺概·诗概》中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刘氏虽未就此作进一步阐发,但有此一说,已为后人窥探韩诗的艺术独创性开辟了一个合适的窗口。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美与丑都是客观存在的。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指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克伦威尔>序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比  相似文献   

11.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写的是一块外表极丑且无世俗实用价值的陨石 ,被认定为丑石。后来由于一位天文学家的发现与介绍 ,人们才知道这块看似极丑的石头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是一块美石。这篇散文的教学 ,其难点当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的深刻哲理。“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这句话引自我国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怪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 ,丘壑未易尽言。”刘氏旨在言其怪石外在的皴裂、凸凹梭角分明透眼 ,却能体现出丑石另一种奇美 ,不寻常的审美价值。美与丑 ,是…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美学理论中最深刻、最神秘、最富有魅力与活力,又最显出“半截子”特征的成果,是他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刘氏从剖析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了艺术审美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筋节脉络与辩证关系,概括出一百多个相反相成、相互对应的美学范畴,从而排列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辩证法思想体系的最为宏大的阵容。由于受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可谓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本文拈出“观物”与“观我”、“对待”与“旁通”、“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三对范畴,对其关于书艺之本质论、发展论和章法论的审美理想作了简要考察,认为“辩证”是刘熙载书艺思想最突出的表征,而且刘氏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辨证本性的探讨,较其前人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本文同时指出,刘熙载关于书艺的理想境界是“中和”,而“中和”也是其辩证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的末代大师—刘熙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和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此书是他历年论艺的札记汇钞,其《自序》作于同治癸酉(1873年),可见此书系晚年撰定。《艺概》六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其中,《文概》、《诗概》、《赋概》专论文学。《词曲概》中兼论词、曲,论曲又兼及小令、杂剧、套数诸种,所论范围已不全在文学。《书概》专论书法,由于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被视为一种艺术,它和诗,画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创作和欣赏的原理上也是相通的,因此,刘氏论书法的见解,同样是他的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义概》主要是论述治经和八股文的写作,总的来说在六个部分之中相形见绌。但由于刘氏的理论思维在总体上很富有辩证法的精神,故其中讲到文章之法,诸如确立主脑、命意谋篇以至虚实互用、笔势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文,心学也” 的理论命题;是对前人创作理论的发挥,但显得史为鲜明深刻,更有实践意义.刘氏重视文艺创作的情感表现,认为感情要深刻.其创作主体论还表现在对人品修养的重视上.认为人品的好坏,既要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内容、又要影响艺术创作的形式.刘氏的人品论也有局限性,理论上,内涵上有缺陷.对作者的主观感情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刘氏认为是辨证统一的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它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涉及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间的关系.进而关系到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18.
二人台对歌源自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深刻的文化根基,与中国古代对唱体文学作品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的对唱体文学从《诗经》"楚辞"一直到汉、唐乐府,一路走来在乐府诗词中得以成熟、定型,采用分时定格联章的体式和丰富的对唱方法,为后世民间对歌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二人台对歌中反复、重迭的对唱方法,以及问答对唱、帮腔对唱等均是对古代对唱优秀的艺术因素的继承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的《艺概》以语录体形式"概"言《史记》。在对《史记》亦文亦史的评断之下,从多个角度透视了它的文学特质。通过《史记》与其他文本的比较,关注《史记》文本的情感色彩,强化了《史记》在文学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