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人个性中的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品行,外在地表现为一种“野性美”,同时内在地凝聚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野”美包孕野逸、野趣、朴野等诸多审美元素,幻化出古拙沧桑、旷远寂寥的时空境地,涵泳了艺术生命的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自由观具有两重性。即在社会历史层面上,他以循环论历史观为依据,抽象地否定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在精神象牙塔中构思自己的“自由王国”,其超越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精神自由是虚假的自由;但在宇宙自然层面上,他以“气本”,“气化”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通过特殊的修养实践,肯定了个体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其养“气”功夫和艺术创造活动,建立在对自然宇宙内在规律的合目的性的认识之基础上,此种精神快乐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文中显示诗人独特的人生境界理想,表现出四大范型,即:追慕生命的原初境界;重返生命的自由境界;创造生命的幽远境界以及归依生命的宇宙境界。诗人的人生境界观,既是文化理想,也是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具有现代性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价值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生命的结构和意义看.信仰和自由都在高处。人的生命是从天、地、人那里领受过来的,它由个体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精神生命)三部分构成;同时,它又通过人格、人文和人道的三重提升,创造出自我、社会和宇宙的三重生命内涵。生命的最高意义或价值应当是自由。  相似文献   

6.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7.
一、从传统文化看语文的人文内涵之一:生命意识传统文化的起点就是重视生命的价值,鼓舞人们积极地探索宇宙奥秘,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君子行健精神。这种思想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依靠语文的传承,大众的共育,不断光大,形成一种独具民族特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儒道释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其生命本身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本源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则因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抒写自由心灵、向往自由境界和追求散文的自然天成就是其艺术精神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古典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视野.他受“五四”精神的熏染,对内.重视对人的人格、心灵的探索;对外,认为文学批评应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应注重对自身文化的张扬.又主张异质文化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在其价值观中,音乐被视为一种思想内涵的载体形式,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与“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其线性旋律结构范式,表现为一种生命运动与宇宙自然共节律、同节拍的艺术思维品格,体现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其不按严格的几何原理布局的即兴性自由变化的反复运用,则又恰好同人的心理活动与感受过程相契合,给人以更多的自我体验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表现出以“人”为核心、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的人文倾向。  相似文献   

11.
于变动不居、川流不息的人类生活领域把捉恒定性的因素,在森罗万象、歧义丛生的现象感官世界探寻、构筑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精神空间,这是梁实秋文论建构的一个基本思路,也由此决定了他理论建构的反现代性品质。而梁实秋文论思想的这种反现代性品质在其文学本质论、批评论、文体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伤心篱笆》是贵州黔东南籍侗族作家、学者潘年英人类学系列笔记的第三本.钟情乡土的个性风格,水到渠成的语言魅力,虚实交错的隐喻和象征,陪伴着潘年英在乡土中孤独行吟.潘年英的书写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还原和再现,而是在文化自觉中用生命的全部热忱自觉担当了侗族传统文化的守护、保卫之责,并孜孜不倦地构筑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刘醒龙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与追求,他在题材上对乡土社会的关注,创作理念上对"高贵"与"大善"的追求,以及在创作方法上对现实主义的坚守等都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然而,偏执地陷入乡村伦理的陷阱而对都市片面的否定,固执地追求文学的"高贵"而回避现实社会的苦难与沉重,以及虽向往于作为知识分子的启蒙之道却缺少坚实的批判力量等问题又构成刘醒龙创作中的软肋,考察并指出这一点对于刘醒龙乃至整个当代文学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夏志清先生的海外华人身份,学界在研究他对待现代中国文学采取的独特视点和批评理念之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西方意识的渗透和西方理论视角,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潜在投影,这些恰恰是其文学理论建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而在解读其著作过程中,要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对此进行公正的评判,也能更好地汲取到夏式独特的批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报章文体论》虽是一篇论战文字,却涉及对新兴的报章文体的认识,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就此文的针对性而言,此文主要针对湖南守旧派对于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攻击的反驳。所谓"报章文体",也并不是一种文体的专称,而是说报纸上使用了古已有之的各种文体,也可以理解为报章不同于传统著作一书一体的、那种汇集众体于一身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1950—1951年期间的《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双周刊是一份在学界尚未得到重视的报纸文学副刊,同时又是一份由出身新四军系统的"华东文人"主编的刊物。特殊的文学地缘、现实处境和文学观念,使这份副刊在"新现实主义"的理论阐解方面尤其是在"人性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方面,与延安文人设计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形成内在的摩擦与紧张。这份副刊最终被迫停刊,但它的存在折射了当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精神"冲突"与文学史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