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2.
佟钧 《传媒》2017,(6):39-41
在纸媒时代,期刊经历了初创、成熟、发展的百年进程,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网络期刊、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出版形式。出版形式的演变并未改变期刊的特点,即连续出版、各期的内容相关联、具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等。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工作的内在规律,既同其他形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历,通过对期刊编辑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编辑写书评     
伍杰 《中国编辑》2003,(4):48-49
编辑是书稿的保姆,在编辑的抚育下,书稿才得以出版成书。编辑和书稿朝夕与共,长相厮守,是最了解原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心去写,一定能写出好的书评来。  相似文献   

4.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5.
漫议编辑与书评赵莲娣从目前的现状看,书评工作在整个出版工作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少有人把它当作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甚至很多编辑没有重视、没有意识到自己还负有对图书进行评论宣传的职责,因而,面对极少的订数或预印的图书,急得抓耳挠腮,束手无策。就是已发...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7.
我虽然有几年总编辑岗位的工作经历,但深知对出版工作的理解不及前辈总编辑的十之一二,加之近些年图书出版工作、出版格局、出版技术、传播方式、赢利手段等等与出版相关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会做编辑工作,更何况总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论出版编辑的"情"与"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其捷 《编辑学报》2000,12(3):162-164
结合编辑实践和出版编辑所具备的、职业岗位所造化的特征,信纸及出版编辑的情感和理智。强调指出,现代出版编辑面对出版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难点及困惑,摆正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目标,把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0.
吴道弘(1929年生),著名编辑家,编审,中国韬奋奖获得者,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从上海诚明文学院文学系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写书评,早期的书评文章,多已散失。80年代以后的书评,结集出版的有《书评例话》、《书旅集》等。他评书约六十种,专论图书的书评文章九十多篇,  相似文献   

11.
查丹 《出版科学》2015,23(1):24-26
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工作在数字出版时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传统编辑工作的原则、要求、内容、制度环境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数字出版编辑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和推动传统编辑工作科学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纸媒时代,期刊经历了初创、成熟、发展的百年进程,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网络期刊、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出版形式.出版形式的演变并未改变期刊的特点,即连续出版、各期的内容相关联、具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等.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工作的内在规律,既同其他形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历,通过对期刊编辑工作的研究,总结出五项期刊编辑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带动了图书出版领域的变革,也对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能力、工作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出版编辑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准确把握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定位自身的工作职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对编辑出版工作形成的挑战。对此,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对图书出版编辑的挑战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针对如何提升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素质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图书出版编辑不断完善、精进,能够更高效地开展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技术下的编辑"六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把编辑的基本工作概括为六个步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排;校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六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环节之间的界线也呈现淡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出版的兴起,网络编辑是用新的方式在新的载体上工作,其工作流程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去甚远.那么,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流程有些怎样的特点?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比有哪些异同?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使编辑学这样一门实用型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故此,本文以"六艺"为线索,讨论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图书出版的工作中,许多编辑对书评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编辑花了很大力气调研、策划、组稿,可一旦把图书的片子送到印制部门后,便不太过问,只等过一段时间后听发行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书评     
据统计,现在一年的书评文章总数与年出新书品种数之比不足千分之一。由此可见,图书评论与图书出版不相适应,图书产出与消费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盲目性。读者面对数量庞大的图书,确实存在着难辨优劣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读者对书评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书评对图书出版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般来说,书评的写作者不外乎有五种人:作家、学者、编辑、职业书评人和普通读者。在这五种书评写作者中,编辑所写的书评往往旨在宣传,近乎广告。这是人们对图书编辑所写书评的成见,但这成见正是图书编辑的特定身份和自身写作时的功利性所导致的。编辑写书…  相似文献   

17.
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编辑工作是关键。《试谈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一文,在阐明编辑在出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编辑对图书出版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编辑》2005,(1):20-20
《编辑心语》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原副总编辑郑一奇的编辑工作研究文集。郑一奇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这部书既是他编辑工作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他多年来编辑业务教学成果的汇集。全书分8个部分:出版理念、编辑实务、编辑案例、出版调研、读者工作、图书点评、史学散论、出版史与出版人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作者从一名基层发行机构的练习生起,经过刻苦努力,经历了多项工作的锻炼,直到担任《中国出版年鉴》主编、编委会副主任的艰辛历程。他从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当前的年轻编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涛 《编辑之友》1992,(4):42-44,77
80年代中,随着改革开放引出中国出版发行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出版失控、读者读书缺乏引导等现象,一些富有经验的文化工作者,及时敏锐地提出了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建议。宣传、文化、出版领导部门遵照这种建议加强了图书评论的组织与建设工作。1990年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书评研讨会,把书评理论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综观我国近年来的书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