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刊于上世纪30年代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刊《学风》,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徽州自宋代以来的书院教育以及由书院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以紫阳书院为代表的徽州教育在安徽乃至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同时《学风》也对近代徽州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客观地说,《学风》关于徽州教育方面的研究,对于当代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末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徽州数百年未曾遭受的战乱,对徽州宗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近代徽州宗族衰落的关键点。但是,学术界对这次战争与徽州宗族兴衰关联的研究比较匮乏。在丰富的徽州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中,可详见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状况以及这次战乱在人口、经济、祠堂、族谱和庙宇等方面对徽州宗族的破坏和冲击。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新式教育洪流的裹挟下,构成明清徽州教育资源主要内容的族学,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推广新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式发生深刻变化,开启了近代转型的步伐。清末徽州族学的转型建立在对传统族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先前维系族学发展的各种款项被悉数移作学堂经费,从中不难看出徽州宗族兴学重教传统的一贯延续。时代局限性与乡村社会的实际运行特点,决定了清未徽州族学的转型只是一个开端,进入民国以后,新式族学依然担纲基层社会初等教育重任并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村落崇文重教凸显了徽州特点,绩溪仁里村更具特色。千年古村落重教传承至今;我国著名教育家与仁里村结缘;仁里村落教育在近代徽州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创举,其地位和影响更不能小觑。  相似文献   

5.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徵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徽州是个“以货殖为恒产”的商业社会,在徽商和徽州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呈现出一些不同地自然经济时代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新的教育观念的萌生,商业实用教育的推行,教育经费的商业化经营,以及教育的相对平等性和相对开放性等四个方面,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徽州教育仍是浓厚的封建性教育,其近代性是非常微弱的。  相似文献   

8.
<黄山高等专科学报>2001年第3期,转载有江泽民同志赞誉黄山和徽州文化的报道.其中谈到徽州人文的五个特色鲜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贸易、医学、教育、建筑.方利山作为学习体会写了<徽州五要素初探>进行诠释,努力揭示徽州文化五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徽州和安庆地区人才荟萃,形成了安徽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区域人文地理景现.两地在近代文化人物的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和类型分布这三个方面形成的既具共同特征又具鲜明区域特色的结构和特征,不仅折射出两地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和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图景,而且反映出近代文化发展、历史传统、社会变革及教育发展等诸多因素在其中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02年5月8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女报》,从1903年第1期起《女报》改名为《女学报》。《女报》(《女学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认为妇女要争取女权就必须首先争取民权;提倡女子教育,尤其提倡发展女子体育。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势差出发,论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女子教育实践产生了影响这三个方面。论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开对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确立、学制体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从现实与需求的角度探讨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以近代江苏省女子职业学校为例,分析其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以期对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唐代女子家教具有开放活泼的特点,实际上这只是上层社会的情况。而不少敦煌文书资料,从女子家教的重要性、母亲在女子家教中的作用、女子家教的内容等方面反映了唐代下层社会平民女子家教遵从封建社会礼教、维持男尊女卑观念、抹杀女性独立人格、限制女性自主权利的本质,从而说明唐代平民女子家教保守禁锢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兴起,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呈现时间早、规模齐、影响广等特点。女子教育的兴起极大地唤起了贵州女性的独立意识,为女性的精神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女子教育真正开始受到国人重视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妇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走在了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女子学院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其特点非常鲜明。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改变了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并且作出了严肃对待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贡献。直至今日,女子学院仍是世界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性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女权运动和性别观念的进步而向前迈进的,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趋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