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紧张与放松是一对矛盾。若松紧有度,张弛得法,两者相得益彰。体育课进行放松活动,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身心活动的张弛矛盾,求得二者的统一,使体育教学功效充分体现出来。具体说即为了及时解除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身体紧张状态,让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肌肉、关节韧带等在运动后得到松驰与养息;循环系统及时恢复生理活动常态,运送营养物质、补氧债,得以恢复疲劳;转移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中心,从而达到强身壮体,健脑益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与联系, 构成了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不仅要进行思想、知识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同时要进行身体的活动,要学习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有时会更明显、更直接。由于人的社会性,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这些矛盾都是可调和、可转化的,只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便可以转向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非矛盾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3.
徒手体操是广大群众和运动员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及运动训练、体育教学时准备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亦是自由体操的组成部分,因而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由于目前徒手体操术语还很不统一,在应用中对某些动作的做法难以理解,使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出现一些麻烦和困难。特别是在体育学院把徒手体操作为一门课程来教,矛盾就更为  相似文献   

4.
陈辉 《体育师友》2006,(5):26-27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然而有交往必有冲突,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中师生交往冲突是指当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用相互矛盾的行动路径去达成相同或不同活动目标时所感知到的不一致或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5.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研究、访问法及逻辑法对中日、中韩及亚太地区学校体育研讨会和60多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公开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特色:1.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2.反映中国的国情和学校体育的实际;3.重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正> 几年来,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开展职业体育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一、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具体做法是: 1.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由每学期占教学总时数的1/18改为1/8。 2.认真研究教材,力求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3.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 4.把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水平作为体育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体育课堂原本热闹,学生也只有在热闹、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学得更好。但是,如果学生整节课热闹过头,学生的技术学习、思考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无效的学习。那么,如何营造课堂积极的运动气氛,才能既真正地落实技能教学,保证运动负荷,又使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高涨?如何让体育课堂张弛有度,使学生做到张弛有度,动则精神,动而愉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课堂运动气氛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8.
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教育过程。它提出了大学体育教材体系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等问题。关键词:普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教材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概念出发,简要分析并探讨它们的主要活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推测在体育教 学与运动训练中可能同时存在着教学与训练两种活动。它们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却能以矛盾共生的方式和不同的组 成形式构成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因此,它不仅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和体育动作技术形成的规律,还必须讲求心理学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训练的手段,使学生不断克服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本文主要论述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辩证唯物的观点,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能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体育观的教育;进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教育;进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和学生学双边性的活动,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教学,避免部分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加强体质,促进健康的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表现的结果,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说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学生的"学"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城乡幼儿团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幼儿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化,游戏化过重、科学性与教育性不足;运动负荷不足导致促进身体素质发展不够;没有形成明确的幼儿体育目标,缺乏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标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时策,旨在为今后山东省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两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两个“作用”辩证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与31~50岁年龄阶段的农民主力军的健身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相矛盾;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农民开始接受城市体育文化和健身手段;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从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移;大部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是自发进行的,农村体育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体育活动严密组织性相冲突;农村体育的发展表现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和农民健身行为发展的非同步性;30岁以下青年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主要生活方式,青年农民静态活动时间少于身体活动时间;农民体育消费表现出滞后于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行为发展的矛盾;农民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契合,并影响健身手段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主本性体育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体性体育教学的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两者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提出了正确处理两个“作用”辩证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特征以及其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特征是身体活动性、主体性、运动参与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交往互动。这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正确运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关注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  相似文献   

20.
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一些教育新理念的提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逐渐地凸显了出来。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关系、“班级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等等,因此“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实质上是“体育教学应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的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大班级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