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是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在近几年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践的理论结晶。本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可行性和目的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应抓好投资均衡、教育教学变革、资源建设、制度保障、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人才结构与组织机构等几个关键因素,合理调配相关资源,通过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整体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以期更好的推动区域性教育现代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是本刊近年来尤为关注的。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制度和信息化人才四个核心要素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特征,从区域层面整体规划、设计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是本刊近年来尤为关注的。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制度和信息化人才四个核心要素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特征,从区域层面整体规划、设计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设想,并对其设计理念、立体化的功能模型、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探讨性地提出了平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设想,并对其设计理念、立体化的功能模型、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探讨性地提出了平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应用成果的不断积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从重视学校数字教育资源配置转为重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融合创新。文章从应用场景、应用主体和应用工具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型并选取信息化应用核心指标,采用综合指数计算全国各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数,同时对东、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差异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应用省际和区域差异明显,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   

8.
李松林 《教育研究》2012,(3):156-157
"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2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和北京市海淀区、成都市锦江区等10个区县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与会,就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的若干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一、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实践模式与特色围绕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的实践模式与特色,与会者从不同层面对基础教育的需求、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科研为契机.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进程”的战略措施。这一措施紧紧抓住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开发实用性软件、制度保障、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等几个关键因素,合理调配相关资源。通过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从而整体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以期更好地促进全区教育现代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关数据的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区域差异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将会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对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旨在缩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区域差异、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我国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通过文献检索、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等过程和方法,依据Thomas C.Reeves的教育技术研究分类框架,对中国期刊网收录的2001~2010年10年间针对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透视目前我国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我国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地区,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江苏在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为进一步建设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发展空间.2009年,江苏提出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力图在更大的区域内整合教育信息化成果,充分体现公共服务理念,推进网络、资源、应用能力及体制机制在省、市、县、校四个层面的联动建设,实现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顺德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践,论述了如何有效地推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快速提升应用绩效.通过八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搭建了一个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大平台,营造了一个生态化的区域信息环境,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有效的调配,产生显著应用绩效,从而突围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困境,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同时亦为我国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云计算为聚合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研/教学在线服务、促进各业务系统功能的整合与协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此,打造北京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云)已成为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探索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模式的新机遇,通过北京基础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程化活动支持提供一体化的、便捷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5.
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明显。从教育学、经济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角度看,这不仅影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会导致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知识沟”的扩大化,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制的不合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需要健全教育投资体系,特别是完善政府的各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odle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建共享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是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现信息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现阶段我国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现状展开研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文章在论述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必要性和分析基于Moodle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oodle平台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Moodle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 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原则,以期为我国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提供些许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发展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雪桥 《江苏教育》2000,(11):10-11
为把昆山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和高新技术密集区,我市坚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总揽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按照“市镇校三级联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分等级、分层次、分阶段,教育终身化、教育平等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多元化已成为昆山区域性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苏倩 《教育技术导刊》2013,12(11):186-188
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基层学校发展尤为落后,城乡差异明显。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株洲市芦淞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思想,以软硬件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有效应用为重点,整体推进区域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等工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区和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方位认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我们拟从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建设过程、发展模式、应用成效、主要结论、效果反思和对策建议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梳理和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