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枣     
三只大猴一共摘了20颗红红的枣。“20颗枣怎么分成三份呢?”他们犯愁了,“要是咱们每个分6颗枣,就多出2颗;要是每个分7颗枣,又少了一颗。”怎么办呢?眼看熟透的枣快要烂了,三只大猴还没想出一个能平分的方法来。一只小猴跑过来,说:“我来帮你们分!”  相似文献   

2.
一棵枣树高又高,小猪兄弟来摘枣。哥哥摘枣五十整,弟弟多摘三十枣。弟弟摘枣有多少?算对奖你大红枣。:亲该濒参考奢熟80个·小猪兄弟摘枣@顾东春$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小学~~  相似文献   

3.
一、“跳摘”理论和“四分”教学模式的内涵“跳摘”理论和“四分”教学模式是著名语文教学改革家张富创立的教学体系,又称“张富教学法”。“跳摘”理论是“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的浓缩语。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张富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他认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形成了“站摘”、“跳摘”、“蹲摘”果实的现象。他说:“如果把学习比…  相似文献   

4.
一、激励学生挑战自我,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尚处正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学生要超常发展,就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发展区,必须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进入“最近发展区”。1.学生的跳摘、站摘、蹲摘现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不管成绩好还是不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是不变的。如摘果实,存在跳摘、站摘、蹲摘三种不同现象。跳摘,尽心竭力,走的是快步,使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最佳结合而产生的潜在能力,形成发展中的最好时段;站摘,按部就…  相似文献   

5.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6.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7.
黑色的枣树,扭曲着身子。乍暖还寒的早春,颤颤的枣叶芽儿,遮不住黑漆的树干。树下,一个老人,如枣叶芽儿,颤颤然。失血的手如两截瘦柴棒,在参差的枣树刺里游弋,摘那一枚枚枣叶芽儿……老人说:“那能当茶喝。”  相似文献   

8.
打枣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带我去爷爷家打枣。到了那里,我看见有些树枝耷拉在屋顶上,上面有很多红红的大大的枣儿,我就爬到了屋顶上去摘枣。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哇,可甜了!我在屋顶上摘了满满一兜的红枣。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不动脑,长期以来是一大问题。每当论及此事,许多教师常常是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与体会,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启不得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什么用“摘”不用“掰”呢?学生的小脑筋开动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学生说:…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11.
提问与摘果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导系统,一方面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另一方面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根“杠杆”。运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教与学及时反馈的作用。课堂提问如同摘果子一样,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不用跳,摘着了”;二是“跳一跳,够不着”;三是“跳一跳,够得着”。 一、不用跳,摘着了 有些教师课堂提问极其肤浅,简单,常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和“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之类的填空问,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不用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3.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摘果子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要出此下策,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呢?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比如某重点中学,为了形成一种高考的氛围,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长期以来坚持从高一开始,严格按照高考命题标准进行所谓“月考”。为应付“月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好无限度地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总嫌教材上的练习太容易,千方百计与高考难度接轨,寻找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难题,让学…  相似文献   

14.
“摘菜”     
时下“摘莱”游戏在成年人中盛行,许多人为此沉迷,不少中小学生也开始热衷于“摘菜”,从“开心农场”到“QQ农场”等,在校园中流传很广。经常可以听到学生私下里谈论:“我昨天去偷了XX家的菜。”“你的萝卜收了吗?”说到“摘莱”。学生们就像说自己喜欢的玩具一样,一下子兴奋起来。五年级有个男生说,  相似文献   

15.
乐兵 《师道》2007,(1):6-6
自师范毕业走上教学岗位后,我已“转战”了三所小学,送走了三届毕业班,且接手的全是青一色的“差班”。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总愿意带“差班”,当我告诉他们我曾经也是差生时,他们惊愕不已。小时候,我性情顽劣:下水摸鱼,上树掏鸟,偷瓜摘枣,扒吃刚下地的花生种,掐断田里金灿灿的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中,有教师常抱怨某些学生不动脑筋,总爱在各种作文读物中这里抄一句,那里摘一段,“七拼八凑”成一篇文章。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上述的“某些学生”至少有四个优点:(1)“爱在各种读物中抄、摘”,说明学生较重视习作前的课外阅读,虽然是临阵磨枪,但毕竟对“学以致用”有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读书不动脑筋,是一大问题。每当谈及此事,同事们常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最近有机会听了几节语文课,渐渐地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教师“启不得法”。“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有一位教师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  相似文献   

18.
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热衷于“摘菜”网络游戏,从中获得了“兴奋”、“激动”和“真爽”的感受。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第一,了解学生热衷“摘菜”游戏的理由。根据笔者的了解,学生喜爱的理由不一:有的认为,游戏能够使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摆正师与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把功夫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考、丰富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能力”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摘“苹果” 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教师本人要明确,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目标”,便是一个个“挂在枝头的苹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摘”,而不是摘下来交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摘下的果实,他们才“食之有味”,才能尝到劳动收获的甘甜。  相似文献   

20.
枣类词分三种情况枣类实指枣。表示泛称的“奉”,命名在于枣树枝有刺。表示特称的枣名很多,上古枣名理据包括形状、颜色、味道、加工方式、功用等类;枣类非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非枣类植物,命名取于他类植物与枣形有一定的近似关系;枣类虚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传说中的枣,或从果实之色、产地等取名;或从阴阳五行之说取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