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3.
“象”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象”在文论发展中经历了工具化、意蕴化、拓展和整合提升四个时期。在这四个阶段中,“意”的内涵从纯粹的哲学向人的内在世界转移,在整合中融贯了情和理的质素,从“意”、“象”两分到“意”、“象”交融的文论历程,“象”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逐步得到理论发掘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物化”与“移情”分属中西文化领域的两个范畴,二者有相似,有不同。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关于主客体之间即心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范畴;不同之处却是根本的,二者发生的背景及文化氛围不同,其各自所包含的美学内涵和实质不同。“物化”的实质是“我”与物中“我”之同一,而“移情”实质是“我”与“非我”(物)的同一。  相似文献   

5.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理论,凝练而形象地概括出审美静观的上述特征,与审美静现在内在美学精神上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由审美心理的角度入手,对古典美学范畴“忘”进行深入考察。分析认为,“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其内在心理机制呈现出主体有意识地抑制与排除→净化心态的营造→凝神的逻辑发展过程,而相应的外在审美过程则表现出从俗→静→空→游等不同的心理阶段。正是通过内外的双向心理运作,“忘”确证了作为美学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魏晋玄学“气”范畴具有特殊的本体论蕴涵,这种蕴涵在王弼、邦象及东晋后期张湛等的阐释中,愈来愈与人生的存在境遇和境界抉择相联结。本文认为,“气”范畴蕴涵在魏晋时期所发生的衍变。深刻展示了人生价值追求的深层次之美,它通过对人生观从执着到解脱的意趣逆转,反映了中国人在魏晋时期实现了超越生死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具有不同内涵。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气”作为我国古代覆盖极其广泛的核心范畴,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现象到世界本原,并与“阴阳”、“五行”等范畴相融合而成为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古代美学的本土特性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14.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相对形象而存在的,在认识或鉴赏的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范畴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自古而今,关于“象”的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是对于南朝山水画家宗炳的“澄怀味象”之“象”,论者甚少,而理解了这个“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鉴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我将试着对“象”范畴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理解“象”中蕴含的美学与哲学价值,具体分析“象”和“道”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宗炳的人生际遇,揭示“澄怀味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待业、下岗、失业三范畴具有时代背景不同、人员身份不同、待遇保障不同、计算公式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没有就业——失业。待业、下岗二范畴均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规范的经济范畴,二者应并轨于“失业”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中外诗歌,都是借助于外在的“象”来抒发主体的内在情思。中国诗学当中的“象”,在与情感联系的背后不是逻辑思维下的推理过程,而是呈现为一种“景←→情”似的迁就关系。“象”具有一种当下的情境性。在西方,“象”却被塑成“得意忘象”的述情手法而被最普遍地使用。在西方诗学中没有形成“兴象”这样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规律。经整合建构,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拈出的“兴象”这一诗学批评范畴,可揭示中国诗学物我情境互动之下“物”的层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主观范畴的“意”和客观范畴的“境”,它们在绘画“情景交融”的生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是艺术家和欣赏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去补充、再塑造的艺术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