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谓:“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而今文学又实从考证学衍生而来。”(《清代学术概论》)梁氏就清代整体学风而言,谓清学之主流即“考证学”,大抵不错;若细究起来,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则几经嬗变,呈阶段性特点。而此“阶段性特点”,从清代各时期大量汇刻的丛书中可窥见其端绪。因此,清代的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下面拟分段就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各时期学风与丛书之特点,略作考述,藉以阐明其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中构建了一个浙东阳明学的历史谱系。它与《章氏遗书》中的其他言论一道,证实了章学诚的阳明学倾向。这种倾向,渊源自章学诚家族道墟章氏与阳明学巨子的交往。明末刘宗周与章氏的血缘关系及其本人在阳明学中的重要地位,促成了道墟章氏向阳明学的转变。到了清代,通过邵廷采与章大来等人的交游,嶯山学派由“心性之学”转向“经史之学”的新风气传入道墟章氏,并直接影响了章学诚以史学代理学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3.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徐岚 《兰台世界》2014,(2):61-62
本文从“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知止而力行”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三个方面对理学宗师杨时的“学习”之道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人类“客观性需求”对“主观性”的真正挑战.新闻学的尊严体现在通过新闻本身的追问,通过“新闻”的破晓,人类或许会发现更多的社会事实和人自身的真实.而新闻的工艺或新闻术,从其产生的本源看,诞生于新闻工作或实践的现场,是操持新闻业务的经验智慧.新闻学术面临的基本处境是:学与术不分,以学的方式研术,以术的路径求学.新闻之学和新闻之术分属于不同的性质,归于不同的宗旨.新闻学术的教育制度设计层面,也应依据学术分途的思想分别设计之.  相似文献   

6.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学术传统。目录之学,乃学中第一紧要之事。从考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话语本体的起源入手,对章学诚这一目录学思想进行哲学解读,展开关乎孕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之时代背景的哲学思考,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源流与秉承及其乃中国传统目录学形而上之道两个角度对之进行更为深层、关乎其内涵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姜穆有感于今日之时政与北宋时代金权政治风气下官商私通、后党为非作歹等乱象相似,便立意写出《王安石大传》,想借此痛砭时弊。这部重现历史的“历史小说”,并非记述王安石一生经历,而着重在王安石47岁被延揽入朝,推行“熙宁新政”的始末。姜穆认为,北宋始于“陈桥兵变”后的黄袍加身,王安石的变法虽以经济为主轴,但成败却关系着两宋的国祚,甚至中国的发展。从许多历史资料看,王安石的改革和当时反改革的斗争手段,很像今天的台湾。除了金权政治、官商勾结,就连激烈的政争、生活的奢华、及当年  相似文献   

9.
从张之洞的奏议、公牍、著述考证他施政之道是富民强国.为了实现富民强国,在实践上,主张学习外国的科技与先进经验,办教育、办实业.从他的施政之道与实践主张看,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以科教富民强国.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智力兴国.他提出“益智第一”.认为:“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 “人力不能敌虎豹,然而能擒之者,智也.人力不能御大水,堕高山,然而能阻之,开之者,智也.岂西人智而华人愚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学术对于书目非常重视。历代学者专精积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使得传统书目著述成果累累,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研究方法,专门有所谓“校雠”、“目录”之学,为传统学术驾驭文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最根本的手段,它甚至被推为“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可见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甚至还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选书、读书理论.选书区别“买书”与“看书”,再分“正者”与“旁者”,选目或参考韩愈、柳宗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或者结合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学”,其根本则在于“守约之道”.“看、读、写、作”的读书四法,“看”为泛读,“读”为精读,“读”又有“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之别,还当结合“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写、作”即札记与策论,将所读之书深思、贯通.专门的读《汉书》指南,则强调“小学训诂”与“古文辞章”作为基础.其阅读理论背后有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也是晚清学术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得“非常之观”在于志盛道洪海明威、斯诺。范长江等经典而又带点“游侠”色彩的浪漫的新闻豪杰,正由于在他们笔下,再现了王安石所说的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才使得当时和后人为之赞叹不已。“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律的缺失、学术氛围的浮躁、学术活动的功利,令学术造假事件出现、“君子之风”渐行渐远。本文试从君子对道、名、利的态度剖析其人格形象,以期达到知往鉴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庚款留美生任鸿隽先生于1914年6月间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长文《建立学界论》,哀叹道:“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在1914年前,中国并非没有类似学界的机构,如书院、翰林院、同文馆、时务学堂等等。然而,这些机构不仅缺乏独立研究之自由,机构间缺乏交流,难以形成使学问日进之“智力自由竞争”环境,且不能“对一特殊问题,就一专门科学,发一论,建一议”,以至虽有翰林进士无数,当国有大故之时,却有举国无才之窘。“盖学者”,任氏在续论《建立学界再论》中写道,“一以求真,一以致用。吾国隆古之学,致用既有所不周,求真复茫昧而未有见。”任氏虽以科学领域言之,然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何尝不是如此?“学界”,依德固哲学家哈贝马斯之术语,即学术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于修道院、大学、学会、学刊等机构的人员为了求真和致用而进行的彼此的学术交流以及共同学术准则的确立。就此意义而言,迟至晚清和民初,中国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阶层(异于此前通过举业而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即学者-官僚阶层)和初步形态的学术“公共领域”,其标志是现代学堂之创立、学社之形成以及学术报刊的出版。  相似文献   

15.
江永是清代一位醇正的儒家学者,其学以矫正宋明理学空疏之弊而溯求于上古典章制度,开创了“皖派”学术的一代新风.然而,江谦托名其祖江永的一部《放生杀生现报录》,既有损于这位粹然儒者的学术形象,也影响了世人对于乾嘉考据学者经术致用的切实印象.  相似文献   

16.
陈雪阳 《视听界》2004,(5):45-46
若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模式来考察中国纪录片的当下状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道”并非为意识形态独家占有的话,那么其空间是相当广阔和多向度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可以载“主流之道”,亦可载“边缘之道”;可以载“精英之道”,亦可载“大众之道”;可以载“机构之道”,亦可载“个人之道”等等,只要它们不僭越其现实空间的合法性,多种纪录片将能在其各自的“道”上奔驰。《空山》(1997)让人看到由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村民的选择》(1997)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能看  相似文献   

17.
吴中杰  近意 《出版参考》2005,(11):39-40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称颂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想见这种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学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发展到高峰的代表,而其中尤以“皖派”学者为中坚。《“皖派”学术与传承》一书以徽州学者为核心,揭示了徽州独特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人文学风及士人群体、师承统绪与学术交往的演变轨迹,既理清了“皖派”学者在本土以及旅居之地的发展谱系,又勾勒出他们在江南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和地位。这一贯通性的研究,为充实和深化清代学术研究和徽学领域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术领域的最后一次峰会1998年3月30~4月1日,海峡两岸图书资讯界的学者和学子聚首花城,参加了在中山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第四届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创造了海峡两岸首开图书资讯学学术交流以来的几项“之最”:①这是第...  相似文献   

20.
战国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出现于此时的诸子百家,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古典散文的杰出作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由于儒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所以有着亚圣之称的盂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比起其他诸子来似乎更大更广泛。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可见韩愈、苏轼、王安石等这些唐宋古文大家的优美散文,也大多取法《孟子》,与孟文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后世的文章家因好孟子之道而爱孟子之文,更主要的是因为孟子散文确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足以成为后世文章家的典范。下面具体谈谈孟子散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