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凡医生用的处方笺上,都印有“R”符号。“R”是拉丁语“Recipe”的缩写,意为“取药”。它的由来还与古埃及的一个神话有关。鹭头人身的保健之神贺鲁斯幼年时非常聪明,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罪恶之神塞司因此而妒恨贺鲁斯,他担心贺鲁斯长大之后神力过人,就决定乘贺鲁斯年龄尚小时算计他。一天,贺鲁斯撞见塞司时,塞司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使他双眼失明。贺鲁斯的母亲艾西施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她立即召来了  相似文献   

2.
贺子珍的乳名叫“桂圆”。而“贺自珍”这个名字是她上学后给自己取的学名,取“善自珍重”之意。贺自珍与毛泽东结婚后,曾请他为自己另取个名字,毛泽东说:“不必了,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  相似文献   

3.
《叔向贺贫》讲到郤昭子(名至)的富有时说:“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课文注释“其家半三军”为“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把“家”解成了“他家的佣人”。所谓“佣人”,即被雇而役于人的人,即雇工。《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4.
政治家叔向为了批评韩宣子忧贫不忧德,委婉地采取了特殊的方式——贺.《叔向贺贫》记载了他这一言行.这篇文章“贺”字居要,抓住“贺”字就抓住了理解这篇文章的纲领,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枢纽。首先,“贺”字造成了全文的悬念,抓住“贺”字,就能引学生入胜.“宣子忧贫,叔向贺之。”摆出了尖锐的矛盾.一是事实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唐朝诗坛上,有一位被人称为“诗鬼”的诗人,他就是晚唐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没落的唐室后裔。父亲李晋肃。贺因其父亲名与“进士”音近,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试,官仅至从九品奉礼郎。一生不得志,27岁抑郁而终。  相似文献   

6.
<正> 作为同是古罗马时期的文论家,贺拉斯和朗吉驽斯的文论,都能够从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出发来阐述文学艺术的准则,推崇天才和倡导勤学苦练。但是,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艺术主张,并不能掩盖住他们文论之间的主要区别。 贺拉斯与朗吉驽斯文论的最大差别,莫过于理性与情感的迥异。贺拉斯的理性主义倾向,在他的文论著作《诗艺》中,主要体现为“合式”的艺术的总体原则;而朗吉驽斯的情感色彩,在他的《论崇高》中——尽管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的文学评论家贺拉斯把文艺发挥社会作用的特点表述为“寓教于乐”.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①这就是说,一篇文学作品、一出戏、一部电影如果机械摹写生活,直接说教而不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愉悦和美的享受,那就不能在人们的思想上,认识上发挥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康普森家庭的悲剧——论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们一直在争论:在现代悲剧作品是否还可能产生,约瑟夫·克鲁奇在他那颇负盛名的著作《现代精神》中断言:“作为人类精神虚弱的结果之一”,“不论在剧本或其它文艺形式中,现在再也没有悲剧作品出现。”这是因为他认为悲剧“最终依赖于人们毫不犹豫地作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某种人之外的东西,某种‘非人的精神’——不论它是上帝,自然,或者那种更加虚无漂渺的被人称为道德秩序的东西——把人和他所珍视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使他从内心感到他的情感和思想是重要的。”因此,根据克鲁  相似文献   

9.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即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特别偏执,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相似文献   

10.
我们班最近出现了一股新“风俗”———贺东西。就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下面这件事的发生。原来,我们班流行谁穿了新衣服,每个人就朝他衣服吐两口唾沫;谁穿了新裤子,每人就踢两脚;谁穿了新鞋,每人就踩两脚。这不,徐小今天穿了新衣服,可又害怕被同学们“贺”脏了,就特意在衣服上补了几个补丁,又在衣服上抹了一些土,这才大胆地穿到了学校来。同学们见他的衣服上有黑条,又见衣服十分脏,急忙问怎么回事,可徐小就是不说话。同学们都以为徐小家着火受灾了,还关切地问长又问短,说有好衣服吗?伤着没有?有些人还安慰他,让他别伤心。有的同学给他送书包、…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以交流思想感情为主要作用的任何语言都是有声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姆栅·菲尔德(L.Bioomfield)说:“文字并不是语言,而仅仅是用可辨认的符号来记录的一种方式。……不论使用什么文字体系来记录它,这种语言还保持原样而不会改变,就如同一个人,不论你怎样给他拍照,他本人的模样不会因此而异。日本人曾采用三种文字体系,并在推行第四种。土耳其人在1928年用拉丁字母代替了阿拉伯字母,但他们说话的方式却未改变”(见Bloomfield.languge p21)。可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世界上不存在无声的语言,不论以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家”有62个孩子,还有一位幽默的“家长”,那就是我们的“贺老爸”,其实,他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贺老师。我们的“贺老爸”有一张变化万千的脸。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像“摄像头”一样拍下我们上课时的种种行为。为了能更好地“监管”我们,除了眼睛外,“老爸”还找来了得力助手耳朵、鼻子、嘴, 当然还少不了架在鼻子上的那副眼镜。我总怀疑那眼镜被做了手脚,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摄像头”拍进去呢?我们的“老爸”很幽默,有时上上课,“全家人”都会情不自禁  相似文献   

13.
惟炜杰  During 《音乐世界》2007,(10):94-95
Spring Melody在贺(徐道营饰)的父亲欠下一大笔钱,带着他躲到小岛上,他遇到了善良的女孩恩英(韩孝珠饰),两人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在这时,在贺的父亲回来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偷走了为恩英做手术的钱。在贺与恩英搭上去首尔的火车,想找回父亲。没想到在贺偶然遇见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女人,想认他做儿子,想到病床上的恩英,在贺决定以交换手术费为条件。恩英如愿做了手术,可在贺却必须与她分别,两人从此失散。15年后,在贺成为了在国际古典音乐界都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可是除了对钢琴,其他任何人和事都冷淡以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贺在奥地利与恩英再度碰面……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个身影在官场上持续飘红,不论天大的过错,他都能高接低档、化于无形:即使千夫的谴责,他都能脏水尽收、一人担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名字叫“临时工”。  相似文献   

16.
<正>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写了一篇《中国国民之品格》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一曰“受人尊敬之国”,二曰“受人畏慑之国”,三曰“受人轻侮之国”。随后,他又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国民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爱国心之薄弱”,二是“独立性之柔脆”,三是“公德心之缺乏”,第四是“自治力之欠阙”①。这里且不论梁启超先生对国家等级分类是否科学,也不论他对当时中国国民心理的分析是否客观,我们参照这三个等级来对照当今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为什么?”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仍然很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惟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  相似文献   

18.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衡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贺铸 (10 5 2~ 112 5 ) ,字方回 ,晚号庆湖遗老 ,本姓庆不姓贺。据记载 :“铸身长七尺 ,貌奇丑。寡发 ,面色青黑而眉目耸拔有英气 ,时人谓之‘贺鬼头’。”在中国历史上有的人以美貌出名 ,如宋玉、潘安 ,常言“貌比潘安 ,颜如宋玉”。潘安每次坐车出去 ,如果有妇女见到他们 ,都把鲜花水果扔到他车上送给他。相反的晋诗人左思 ,长得极丑 ,妇女们要见他走过 ,就丢石块。…  相似文献   

19.
前“特别行动组”成员法兰在法国地中海城市靠做特殊快递工作继生,负责将货物——不论人或物,运到指定地点。他一向奉行三个原则:不反悔交易;不问顾客姓名;不偷看客人货物。一天,他发现署名“华尔街”的客人要运送的货物不断挣扎移动,拆开一看,里边竟是一个漂亮的东方女子。虽然法兰依然将“货物”送到了目的地,但一场要将他置于死地的爆炸正等着他,他带着落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