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南充市的案例分析,试图对欠发达地区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建设现代特色农业进行理论探索。最后,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解源 《青海科技》2011,(4):8-11
青海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青海拥有特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同时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推动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经济.  相似文献   

3.
统筹区域发展,重视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是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崛起。在创新的时代,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变革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实现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达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现状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支持引导与地方政府的责任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形成与变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框架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苏北欠发达地区在推动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方面既有有利条件,也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苏北欠发达地区要实现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必须一方面,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FDI的利用方式,另一方面,按照外资的决策规律积极调整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利用程度的差异,欠发达地区在信息资源的获得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解决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分析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供能资源,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这些区域地形复杂,电力技术不够成熟与完善,电力后期维护资金不足,电力专业人才匮乏,因此造成欠发达地区电网建设存在阻碍,这些困境限制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情况,主要阐述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电网发展技术及其未来展望,并对未来电网发展措施进行详尽阐述,旨在研究结果为日后欠发达地区电网发展有所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济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根本战略选择。本文在详细探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及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的观点,并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推动其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界定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为欠发达地区,基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各省份有关科技创新指标的调研与统计,并结合对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相关经验的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泛珠江三角洲欠发达地区面临要素投入规模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欠佳等四大困境;借鉴国内如宁夏的区域协同创新、云南玉溪的政府服务型科技创新,以及国外如马来西亚的包容型科技创新、智利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南非的集权化科技创新等创新范式,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聚焦离岸创新、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创新主体梯队建设等综合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经济超常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源泉.本文主要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农业信息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依靠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信息化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绪 《科技广场》2012,(1):219-221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准确衡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本文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建立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并以新疆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区域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该区域面临发展空间受限、资源消耗过量、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还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提升该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阐释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及运行模式,最后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3.
梁日忠  冯之浚 《软科学》2006,20(5):35-37,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经济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框架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保障体系。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在对浦东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了浦东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4.
吕旷 《大众科技》2012,(5):257-259
文章剖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重点展示了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广西发展循环经济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指出了广西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所应努力的方向,并提出完善制度法规保障、提升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科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的主要科学研究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启宏  段宁 《科学学研究》2005,23(4):490-494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循环技术和循环产业的经济学、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发展很快,但科学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需求主要包括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循环经济国家战略等。本文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包含正向生产过程和逆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两阶段工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外源投入和非期望要素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平均值为0.774,且省际间效率差异较大。(2)导致区域间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逆向废弃物处理阶段效率水平低下。(3)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因正向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整体效率水平最低;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个子阶段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与中部相当,但其逆向废弃物处理效率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7.
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点,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对比研究,分析环境制度设计的差异性。结合循环经济环境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研究,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创新,通过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技术标准、环境会计核算以及环境经济激励等制度设计,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运用于道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道路运输企业循环经济层次模型,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依据,以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指明方向,并提出了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荣  赵光洲 《未来与发展》2010,31(5):98-101,92
文章介绍了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含义,提出了分析企业循环经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如何针对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绩效制定政策促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