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通”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在融合宗教文化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突出的命题——对苦难的认同与超越。林语堂的人生观与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体认有直接的重要关联,他认同苦难,将苦难视为不可避免,并努力寻求超越苦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4.
方群 《文教资料》2011,(22):70-71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尤丽娜 《海外英语》2014,(8):222-223,235
托妮·莫里森在她形形色色的小说场景中探讨非洲裔美国人在文化夹缝中如何维持自我完整文化身份;即通过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四个方面来定义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6.
叙事身份认同是人类通过叙事中介作用获得的一种身份认同.基于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提出的叙事认同修辞,依次从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模糊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方式深刻分析小说《A&P》的叙述者萨米采用的叙事策略,并揭示萨米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曲折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作出了总体概括,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和理论意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其相适应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就必然地表现为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要承担起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就必须超越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真正走向社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目标确立在世界性、人类性的主题上,并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终极信仰视野下的三种人类文化价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世界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人对世界的依赖性,从而使追求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成为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终极价值目标,追求精神自由并使之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又构成了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另一种终极价值目标。因此,自由与和谐是人类最根本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但自由与和谐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空间背景下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从而形成了以片面强调人的部分存在和超越存在、以自由为终极价值关怀的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以片面追求整体和谐的纠缠于超越与非超越之间的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以及以寻求解脱而彻底否弃现世的自由和谐的印度文化价值模式。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和根本生存处境决定的,这也构成了各种文化价值模式能够从对立走向对话、交流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在融合宗教文化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突出的命题———对苦难的认同与超越。林语堂的人生观与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体认有直接的重要关联,他认同苦难,将苦难视为不可避免,并努力寻求超越苦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崔越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3):109-111
文化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文化生态。文化多元化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和认同危机。面对文化多元化负效应的影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时坚持党领导下的理论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影响一国民族凝聚力的应然矢量与诉求标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文化认同式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理应责无旁贷地坚守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有:明晰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归属感;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美德,感触人文内涵;坚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理性对待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notions of race, ethnicity, and blood are mobilized in educational texts in Hong Kong. It elaborates how civic identity is racialized as part of a nationalist education operating beneath the surface of expressed commitments to global citizenship, human rights, etc., in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Many have commented on how cultural and ethnic ties are prioritized over political principles as bases for civic education in Asian societies. These cultural/ethnic bases should be critically examined, however, as they imply racial/ethnic exclusions. Examining how race, ethnicity, and blood are used to justify cultural framings of civic identity leads to questions about how education can be used to unify some, while alienating others from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mmunity. I argue that racialization of Hong Kong civic identity is not a happy solution for all members of society, and for more inclusive visions of identity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高伟 《学科教育》2014,(4):3-11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性问题并回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与在地性矛盾、人格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变异三个层面。中国教育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重建文化认同和回归有文化的政治。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的前景是复兴文化传统、回归教育自主与创造新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必然会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其中文化断裂是当今少数民族社会面临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形成宽容、理解和尊重多元的文化氛围 对于族群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使民族成员具有文化认同感,能将他们带入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付朝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5):102-106
《孙子兵法》舍事言理的论说式结构是文章体裁的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其最早的源头应为《周易》:主要概念和概念构成均取自《周易》,主体结构的理论框架也源于《周易》,而一句一理的结构占位和立象尽意的哲理化思辨也都深具文化特质。所以,这不仅是文体结构的重大进步,也成就了我国轴心时代理论言说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理论思辨能力和文化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就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就需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文章详细分析了高校参与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加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种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合理配置不同文化教学素材,采取对比、反思、整合的文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觉察能力、理解能力,使其最终具备完善的人格、自身文化认同感以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调查了白族高中生在三语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西方文化认同情况。通过对大理市某高中的高三白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白族学生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同时,对西方文化认同度较低,说明西方文化对白族高中生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未产生威胁。然而,白族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认同高,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本族文化的传输和教育,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