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通识课程为载体的通识教育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思维能力,锻炼其健康体魄有重要价值,因此法律卓越人才培养必须给予通识课程应有的重视。而通识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传统通识必修课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应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类通识必修课,特色类通识必修课不宜过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各高校应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群,并指导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以其倡导培养和谐发展的"全人"的教育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大学语文课程多方面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湖南省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2008年秋季,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一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进行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哈佛大学2011—2012年度的本科生课程目录和学生手册入手,对其环境教育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哈佛大学通识和专业课程中环境教育课程所占比重较合理,且通识课程中学生选择机率较高,达到76.04%,但专业课程中各专业分配不平衡;环境教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注重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建议我国高校开设一门关于环境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或者对通识课程的选课要求进行一些限制,并多开设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以通识教育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两者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的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医院校应该以中医文化为出发点,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从课程的需求评估、教学计划制定,以及评价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做到外语教学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影响范围大。本文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目标、特点,最后提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认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精设教学案例教学;构建思政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方式”学习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大学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课程结构,即课程中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整体课程中的比例问题.通过对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进行的统计调查,通过对比国内大学和境外大学选修课、必修课各自所占比例,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选修课在总体课程中所占比例与境外大学相比普遍偏低,而且我国大学在选修课设置中,任意类选修的比例也普遍偏低.较之境外大学较宽裕的选课空间,我国大学应该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数字电路"课程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尤其是电子类、信息类以及通信类专业,它是这些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其对培养上述专业学生具有重要影响。"数字电路"也是我校物理学以及电信专业的通识必修课。从提高主讲教师的素养;把握和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薛征 《文教资料》2021,(1):179-181
电影赏析类课程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电影艺术审美品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艺术作品的能力。本文认为电影赏析类课程应在通识性与专业性、历史性与当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保持平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实现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其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通识课程发展空间受到公共必修课制约;其二,通识选修课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困境,难以担负通识教育重任;其三,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行大学组织制度的制约。解决了这些困境也就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西藏民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然后阐述了西藏民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最后提出了西藏民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策略,包括增加共同必修课、开设自由选修课、开设课外实践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author estimates the impacts of the local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on the quit and graduation rates of the U.S. construction trade apprentices over the 2001–2014 period. Trade union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sponsorship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attrition rates. The impacts of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on the attrition rate also varied across sponsor types. During downturns, apprenticeship duration of the quitters in union-employer jointly sponsored programmes was longer, suggesting that the trainees were able to stay with the programme as jobs become scarcer. However,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quit hazard among these trainees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s declining long-term career prospects. In contrast, apprentices in unilateral multiple-employer programmes dropped out at faster rates during the downturns, except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increase in the staying power of the quitters in employer-only programmes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is a puzzle. The eventual probability of cancellation was lower among the union-employer joint programmes than in the employer-only programmes,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narrowed down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