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古(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频繁更替,文人与英雄一样辈出。就诗坛论,这一时期的诗人比肩接踵,诗人群体尤其让人瞩目。而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在漫长且丰富的古代文学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唐宋诗歌上,对中古诗人的关注,比较多地集中在建安诗、永明体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大小谢”的身上,对中古时期整体的诗歌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是因为中古诗人的文学地位及成就确不及唐宋两代的诗人们,但中古诗歌毕竟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不经历中古诗歌,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唐诗鼎盛及宋诗的再发展。也许这触动了阮忠潜心研究中古诗人和诗风,著《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演化》),既勾勒中古诗歌的总体面貌,又借此连接他自己已经从事过的两汉诗歌和唐宋诗歌研究,从而体现出他纵观古代诗坛的用心。  相似文献   

2.
从贞佑之后到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在金代诗坛上迅速崛起了一支富有影响力的诗人队伍。他们身处三晋之乡,并同在文坛盟主元好问的熏染和号召下进行文学活动,形成了富有地域性风格的山西诗人群体。这对于这个动荡、短暂的时期来说,真可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山西诗人群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当时巨擘元好问及河汾诸老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和师友讲学的影响,三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贞佑之后到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在金代诗坛上迅速崛起了一支富有影响力的诗人队伍。他们身处三晋之乡,并同在文坛盟主元好问的熏染和号召下进行文学活动,形成了富有地域性风格的山西诗人群体。这对于这个动荡、短暂的时期来说,真可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山西诗人群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当时巨擘元好问及河汾诸老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和师友讲学的影响,三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东北古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双向的。杨义先生倡导重给中国文化地图"边疆活力说",肯定了东北文化与文学的贡献。从东北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民族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与信息的传播途径,是文化资源的载体,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有自己的特征,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的空间,彰显了自身的文学风格,也是同中国古代文字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古代诗歌辞赋的特殊表达方式,都为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更深的魅力,使语言文字的潜质获得了巨大发挥。本文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展开讨论,分析了古代文学的文字特质。  相似文献   

9.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19):12-15
<正>张平仁,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张平仁: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如何缩短古代与现代的时空距离,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值得业界深入探索和研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营建磁场效应不失为是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隋末大儒王通的"河汾设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以续六经的形式,对汉魏以来传统的文化思想进行总结,标举王道,经世治民,强调学以致用的文学实用论,开创了一种新的儒家道统——河汾道统。文章通过对王通及其学说、门人弟子的考论,借以阐释河汾之学与初唐文学政治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秦州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中国古代汉族或是用汉文写作的作家作品,而把少数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用本民族文字写作的作家作品划归在中国民族文学的研究范围之中。表面上看,这是学科使然,无可非议;但从实质上看,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它人为地割裂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不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宏观把握和深入探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把许多少数民族用本民族文字写作的作品排除在外,就是这种划分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泰州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金元易代之际的陈赓、陈庾是诗坛较活跃的作家,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河汾诸老”文学群体中的重要成员。研究其生平和创作对揭示当时中国北方文学概貌和特质有一定意义。文章考述他们的家世、仕履、行踪、交游,评析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旨在从微观的角度反映这一历史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无疑都是以汉族文学为主导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涉及很少或者并未深入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区域文化探讨也没有深入进行。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区域文化为视角,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采用文化分析法、对比法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思想、流派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