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胜利宏论     
人物档案:提起马胜利,大概了解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经历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是最早把竞争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也是最早组建跨省区承包企业集团的“吃螃蟹的人”。1995年底,他所经营的造纸厂出现了赤字,时年56岁的老马也被上级免职。但是,马胜利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继续勇往直前。1997年他在办了退休手续后,开了一家快餐店。1998年2月,他投资注册的“石家庄马胜利纸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开业不到半年,就开发生产出上百个品种,产品供不应求。今天的马胜利已变得更加成熟了。 “我马胜利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风浪,永远不会消沉下去”  相似文献   

2.
张兴让 《档案天地》2009,(1):10-13,21
张兴让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明星厂长。 1984年.张兴让在担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时倡导组建石家庄市第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松散型联合体——东方塑料联合公司。赢得了“张联合”的称号,与当时因承包一举成名而被称为“马承包”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齐名。1986年.推行以“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原则的“满负荷工作法”,“张联合”又变成了“张管理”。  相似文献   

3.
张兴让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明星厂长。 1984年.张兴让在担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时倡导组建石家庄市第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松散型联合体——东方塑料联合公司.赢得了“张联合”的称号,与当时因承包一举成名而被称为“马承包”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齐名。1986年,推行以“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原则的“满负荷工作法”,“张联合”又变成了“张管理”。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真能承包一百个厂吗?》是一篇持论精警,颇具见地的论辩式小言论。文章发表于大连日报1988年3月1日的《广议篇》专栏上。论辩式小言论,一般针对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不良思想苗头或偏颇见解,及时运用辨正、质疑、辩论、反驳的方式进行说理分析,以明辨是非。这篇小言论的立论以企业家、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超越实际承受力多方签订跨省市的承包计划这一典型事实引为质疑论辩的由头和目标,旨在通过论辩,坚持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法]布迪厄、夏蒂埃著,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历史学家自身处于历史之中,历史科学是否存在?社会学家自身处于社会当中,社会科学是否存在?"历史有时候很吊诡,在学科分化尚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他们奋笔疾书,为民请愿,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这些"包公"记者所触及到的问题大都涉及到社会痛处或者敏感处,是天下大多数人所不能为或不敢为的事情.于是,在舆论监督的旗帜下,这些"包公"记者成了普通百姓心中敬仰的英雄.与这些"包公"记者相比,还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的报道中没有"为民请命"的义愤填膺,没有聒躁一时的社会轰动,有的只是最为平常的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姑且称这些记者为"平民"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就有无数"平民"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7.
先谈一次对我们印象深刻的报道。1988年春季,焦作市改革面临如何深化的难题。焦作日报两名记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尽管企业普遍搞了承包责任制,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厂长不但风险,没有压力,因而企业缺乏活力。不少企业的干部职工迫切要求搞公开招标,竞争承包,有关领导部门却求稳怕乱,迟迟不敢表态.两名记者带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提出到全国招标承包搞得最早的河北省邯郸地区采访取经,探索深化本市改革的路子。他们到邯郸地区没明没夜地采访了7天,写出了5篇关于该地区招标承包的启示和思考的通讯,紧密  相似文献   

8.
七月二十一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马胜利一席谈》。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对于改革先进人物如何正确对待困难、曲折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诬告者的控诉。去年八、九月间,刚从创业的艰难中跃出的马胜利,又被人推入了诬陷的艰难深渊。他,白天要用全部心力来应付和接待来自多方面的好几个调查组,入夜还要组织、安排全厂的生产,肩上的担子,远远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负荷。然而,这对他来说,“还是可以忍耐的”,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当时来自厂内、社会上的那种狐疑和不信任的目光,是沉重地压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时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去年有两个与记者密切相关的"媒介事件"颇引人瞩目,一个是沸沸扬扬的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涉案60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只有4名持记者证的"真记者";另一个是年底频发的数起"抓记者"事件,被抓的"真记者"据说涉嫌受贿.传媒界有人评日:有喜有忧.  相似文献   

12.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频频发生的记者被抓案,让新闻记者一次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作为被抓记者朱文娜和李敏的代理律师周泽,其言论必然会为公众瞩目.<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受贿罪阴影下的记者被抓现象>的人物专访.本文力图从法律的角度,对周泽律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记者受贿究竟是"错"还是"罪"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8年,记者被抓事件频频发生.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进京抓捕<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5月9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景建峰因"窝藏、妨碍执行公务和受贿"被山西临县警方抓捕;12月1日,<网络报>记者关键涉嫌"受贿"被张家口警方抓捕;12月5日,山西太原杏花岭区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刑事拘留央视记者李敏.由于事关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这些事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最打眼的新闻之中,有一则是记者唱主角的,那就是"封口费事件".尽管有关报道一再声明收取"封口费"的以"假记者"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记者--有证的记者也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9.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也说"恶补"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