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地域、身份和制度三个维度,梳理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法制状况,可以看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晚期的两个重要王朝,在中央集权封建法制继续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日臻完善,尤其是清代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控制也达到了封建史的巅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有儒家特色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本文从"十恶罪"这一典型的封建刑法制度出发,剖析儒家对封建法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伍廷芳是中国近代史上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法制与法学概况,而又热心于改革中国封建法制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法律活动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4.
北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法律呈现出了承上启下、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历史作用。留养制度作为北魏法律的首创,是中国式缓刑制度的一种尝试,其深深地扎根于古代社会的社情,折射出了北魏法律儒家化的特质,同时其所蕴含着的"孝"的观念和曲法纵情的魄力也为中国古代法文化增添了一层浓厚的亲情味。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之进行了批评和总结,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精华,把反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不学理论,法学研究形式引进了中国。他尝酌古今中外的法制,综合历史上立法,司法,执法的经验教训,努力改革封建旧制,大力倡导研究中外法律,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法学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家人本主义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制打下了人本主义烙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中的德主刑辅、贤人治国、谨狱恤刑及重义轻利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汉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阶段。汉武帝采董仲舒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制思想,并以其指导西汉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律制度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中,《酎金律》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西汉统治者法制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魏修丽 《文教资料》2009,(32):101-103
在1919到1949年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可简单归纳为关于法律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认识、对封建法律系统的批判、对民主与法制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确保父权、夫权统治,以便维护封建秩序,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家庭制度。这套制度在中国封建法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而构成了中国型封建法律体系所独具的一大特色。本文拟就中国封建家庭制度的沿革、内容和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其所创制的《唐律疏议》与《唐六典》是我国古代立法的杰出代表,其中对控告制度的规定科学严谨,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立法技术,十分有利于社会纠纷的解决、官员职责的行使与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的追究,然而,这两部法律所规定的告制在实践当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本文从私告与官告两个方面说明唐代控告制度的基本规定,并与唐代告制的法律实践中的个别现象进行比较,对唐代告制的立法与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依托元杂剧材料来切入关于中国古代制法、执法问题的杂谈,从法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元代公案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矜恤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代家族主义和泛道德化的产物。矜恤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体现在立法中,同时也贯穿于法律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领域。其在法律原则方面体现为追求立法简省、对特殊群体刑罚的减省和区分犯意、奖励自首;在律典中体现为赦宥、录囚、恤囚和存留养亲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有案件的上诉与复审以及对死刑的复核复奏。矜恤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主要在于其揭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体现的刑法谦抑底蕴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变革,引进了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开始“新政”,法制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刑法首先修订,在经过近十年的前期准备和制定工作后,公布了《大清新刑律》;该法在法律体例形式、刑法罪名、刑罚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并在法律中确立了刑法礼法分立、罪行法定、法律平等和刑罚人道主义等现代刑法原则;刑法的变革使原有中华法系走向解体,是中国刑法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但在当时中国社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启示现代人要更新传统的刑法观念,树立现代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引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史上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引礼入法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代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这是与西方法理的一大感象区别。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法律制度落后,官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发达。民事矛盾的大量存在为民间纠纷自生自长的解决方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人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事方式使调解在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调解法理。调解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所追求的效果是息讼,以至无讼,这正反映了中国的礼法精神。调解与中庸之道切近,包容精神相通,调解的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法理的价值追求相切合。  相似文献   

19.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25-13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0.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