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当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思想。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灵魂,所以职业教育要从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等全方位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才能使我们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教育》2010,(5):F0003-F0003
学校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确定了高职教育办学的新定位,指明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高职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不仅是一个标准和数字,而且反映了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层次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完成这一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成为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办学指导思想的主要方向,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专业是一个学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长抓不懈,才能在市场经济建设大潮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结合我院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的合并、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做好专业建设的调研、调整、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贵州教育》2005,(15):1
实现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其根本在于改革,关键在于创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1.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办学效益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导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教育情报参考》2006,(6):F0004-F0004
辽宁省朝阳市工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逐步确立并扎实践行了“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上,一是根据企业需要确定专业设置、停办企业需求量小。就业面窄的专业,对一些发展前景好,企业需要的专业,结合工科学校师资优势和办学能力着力发展。二是根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从有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合理调整使用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需要出发,专业之羊能交又渗透的课程,模糊专业界限,按专业大类共同教学。三是邀请企业家代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了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倾听企业对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强化实验、实习训练,贯彻“理论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为就业服务、为企业服务”,同时与企业联手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市旅游学校为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是:创新办学理念,建设一流的品牌学校;瞄准旅游大市场,创建旅游专业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构建多层次办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宽实习、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办学方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本文笔者从职校教育专业“需要”层度来探析历史教学如何满足学生、专业和社会的需要.实现职校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导向"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当前,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等全方位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秦莉丽 《考试周刊》2012,(61):76-77
一、引言随着现代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高专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此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逐渐由技能培养转换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商务英语的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真正以用人单位的英语需求为导向,开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活动,积极打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将企业应用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人点。引导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建设,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依托专业特色 创新社团理念 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结合高职学生社团工作的经验,初步探讨如何依托专业特色,通过创新社团建设及活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职成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就业为重点,不断增强职成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需求的能力,全面提高职成教育的综合办学水平。就当前黑河市职成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15.
成果展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招生计划、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年,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曾经深刻阐述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因此,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革新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联动,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锻炼、促进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学生成才新模式,并通过"社会实践学分制"、成立"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创业教育成才新模式等措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拓展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本文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从而探索有利于中等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本文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从而探索有利于中等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