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是web2.0的产物,能针对用户做阅读分析,能够实现用户细分,融入了多媒体因素,接收是多元的,发行很便利。然而,目前电子杂志赢利模式尚未明朗,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为此,电子杂志需要与信息媒体合作,以提高内容质量。扩展及深化其他赢利模式,同时还需要提高技术,以保障电子杂志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媒介融合大潮的袭来,关于媒介影响力的疑问层层叠叠,精准传播、高效传播、提升媒介影响力是很多媒体的希冀。增强传播力,必然要建立稳健的传播关系,这就恰如其分地引入了互动传播话题的讨论。从受众到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真空地带",这就需要打通互动传播关节,经营好中间地带。让传播双方形成互相依赖的稳定的传播关系,这是活跃活动传播,形成舆论影响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屈勇 《东南传播》2011,(3):9-12
电子网络空间中陌生人互动表现许多不同现实人际互动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特殊的人际互动现象?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出许多对于人际互动现象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切入对网络陌生人互动的解释.从互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角色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程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4.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一个迫切的时代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先努 《新闻知识》2006,(12):63-64
(一)作为一种全新媒介的互联网是一个综合型媒介,它像一个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的万花筒,具有海量的信息和诸多的功能。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按照媒介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和传播方式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人际传播媒介、互动游戏媒介、信息搜索媒介、集体参与媒介。【1】这四种类型媒介的功能,互联网全都具有。互联网具有人际传播媒介的功能:电子邮件、电子论坛、在线聊天等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交际空间,消除了时空的局限,并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互联网具有互动游戏媒介的功能:网民既能够利用互联网交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把它作为个…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7.
传播是一种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社会性活动,人与人的互动使人际传播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存在,因而互动又称社会互动。经济社会的到来,使人际关系淡漠成为社会通病,但电视媒介的产生,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替代式的情感倾诉对象。而以真实反映人的某种生存状态、纪录真实生活流程的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滋润调节心灵、沟通深层情感需求的空间。那么——  相似文献   

8.
孙超 《记者摇篮》2006,(11):7-8
服务,媒体的立足点。娱乐新闻如何服务读者?除了满足读者对日常资讯的需求,在读者和明星之间创建一个互动平台至关重要。其实,媒体一直在致力于创建这个平台,这一历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持续到现在。辽沈晚报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与读者互动,可以拓宽平面媒体发展的空间。于是,一个建立在明星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栏目——QQ吧应运而生。互动方式QQ吧栏目的雏形热线电话是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现象,处理得体可以增加报纸的美誉度。从沈阳这个多媒体城市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从辽沈晚报开始,明星做客媒体,接听读者热线初见端倪。起初,…  相似文献   

9.
互动多媒体时代,全方位、即时互动终于实现并广受赞誉,而这恰是最早的人际沟通方式,不同的是从最初的面对面变成远程交流。可见,互动多媒体给数字通信带来的颠覆,实质上仍是对人际沟通需求的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正迎合了"媒介是人感官的延伸"这一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10.
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的变革二者相互促进。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到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全媒体技术,我国出版由传统出版形态发展到现代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形态,出版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出版发展的大趋势。"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表现为人和人、人和出版媒介技术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促进了"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文化选择,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牛玉慧 《出版广角》2016,(16):70-72
新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在于其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本文在分析互动广告的传播特点基础上提出互动广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新媒体互动广告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剖析媒介的消费行为出发,研究受众如何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影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以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互动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互动剧在模式、形式和价值上并不完美,还只停留在弱互动层面.通过受众和粉丝文化理论挖掘互动剧潜在的深层次互动价值,以增强交互体验为核心,对互动剧加以创新,增强其持久的创作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媒介融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内容和服务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7.
从近代报纸诞生到互联网的出现,“第一媒体”和“第四媒体”的年龄相差几百年.跨越这几百年的距离,报纸和网络现在作为活跃的媒介形态同时为广大受众提供着新闻信息.这两者间的关系,经历了各自发展时期、对抗时期、竞争与合作并存时期、报网互动时期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报纸、网络和其他媒介形态走向融合的时期.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报纸和网络间关系的演进过程为线索,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着力探讨报网互动的出现原因和互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电子杂志是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最早的电子杂志是以电子邮件形式、定期连续地把信息发送到订阅者电子邮箱的刊物。还有的电子杂志是把传统杂志扫描后上网,供人们付费阅读;最新电子杂志则是2004年开始出现的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于一体的新型互动电子杂志。笔者在百度搜索到目前有1000多份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中,社会互动建立于沟通基础上,个人通过媒介而与他人互动,并通过不同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被社会、情境和交往主体构成的三要素所限定.然而,在网络游戏中,除了体现现实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外,还多了一个决定因素,即网络游戏虚拟社会.网络游戏具有的不同于传统游戏的局限性,可以让玩家在其中进行性别变换,并且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社会互动,促成了新一类人际关系的形成,为虚拟存在和现实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