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现场直播以最快的速度、最逼真的形象同步向现场观众传递信息,把观众带到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亲历“正在发生的历史”。据有关专家统计,直播和录播的收视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 尽管大家都知道现场直播是提升媒体核心  相似文献   

2.
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和优势的报道手段就是现场直播,而这也是电视较其它媒体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现场直播零时差的时效性是任何其它报道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现场直播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而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悬念也正体现了直播的魅力。本文就针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性及诸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场直播彰显电视传播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和优势的报道手段就是现场直播,而这也是电视较其它媒体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现场直播零时差的时效性是任何其他报道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现场直播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而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悬念也正体现了直播的魅力。本文就针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性及诸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为 《声屏世界》2008,(4):28-28
在当下的电视语境中,“现场直播”早已为观众所熟悉。2001年的“9.1l”事件、2003年的“非典“和“伊拉克战争”,如催化剂一般推动着我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神六载人飞行“、“连宋大陆行”、“十运会”及“两会“的直播,不但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也再一次证明了对重大或突发事件的直播,对一家主流电视媒体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新闻发生的现场、传送和接受都同时进行和完成的一种报道方式,它把新闻由原来的“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变成“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最大的特点是新闻发生、报道和观众收看的同步性,较大限度地体现了新闻的“快”与“真”。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成熟,尽可能地对新闻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已经成全国各电视台追求的一个目标。由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做直播前都会做各种充分的准备,但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还是让我们有时猝不及防,甚至是防不胜防。那么如何应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意外,让直播更加尽善尽美?笔者总结了两次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只有在现场技术、嘉宾以及主持人、出镜记者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现场直播中的意外。  相似文献   

6.
王之维 《视听纵横》2004,(5):101-102
电视现场直播具有真实的临场感和实时性以及感染力强等特点,是电视媒体最具活力、最有魅力的传播手段之一。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更是提高收视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这种最具传播优势的手段被广泛运用。我们杭州电视台就举行过中日韩三国卫星直播、沪杭两地互动直播、西博会开幕式等大型综艺晚会现场直播和两博会展览会新闻报道式现场直播等这些电视直播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7.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电子传媒,能把栩栩如生的图像和声音真实再现、记录还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现场直播更是电视传播的第一优势,无论是新闻事件直播、文艺活动直播还是体育赛事直播,都体现了电视媒体的独特价值和非凡的影响力.电视可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可以让观众接受直观的视听形象信息,排除阅读文字材料时想象的差异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在众多的传媒手段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8.
引言 经过“97现场直播年”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制播形式或节目构成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在探索与求新中不断走向完善和发展。打捞中山舰、柯受良飞跃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世纪奇观——海尔·波谱彗星与日全食同现苍穹、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以及美国的克林顿访华报道等等,多次成功的直播报道已逐渐在新闻界同仁和观众中形成共识,即重大新闻事件采取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可充分展示电视跨时空传播的优  相似文献   

9.
1997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香港回归、大江截流、十五大进行了现场直播。大跨度、多视角、纵横捭阖、从古到今的形式,让许多观众和电视工作者认识到,除了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以外,电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能扮演无可争议的主角地位。那一年也被称为“直播年”。之后,新闻性直播在全国各地升温。1998年齐鲁电视台(现山东台齐鲁频道)开始对3.15消费者权益日、大学生供需见面会进行现场直播。在  相似文献   

10.
丁大勇 《青年记者》2006,(12):73-74
电视现场直播具有现场感、真实感和时效性,是电视媒体体现实力和提高收视率的首选。现场直播是一个系统工程,突发性因素很多,由此造成的停播、劣播事故将直接影响电视台甚至政府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针对现场直播中微波、音频、电源、避雷方面的事故隐患和防范措施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11.
胡桦 《视听纵横》2009,(2):97-98
电视现场直播就是在现场通过电视手段直接播出,使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种同时参与的惬意和亲临现场的感觉。现场直播这种播出方式对电视台播出部门、节目部门尤其是主持人来说,是“最高难度”的动作,对于电视是综合实力的检阅,对于主持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1997年是中国电视的直播年。以前人们在文艺节目和体育节目中熟悉的现场直播已经大面积扩展到最为敏感的新闻领域。对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而言,1997年的新闻直播,其内容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操作之复杂,可谓前所未有。电视现场直播对受众的观赏心理有什么特殊性?它的传播有什么特色?它的操作特性对传播效果有什么影响?刚起步的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现场直播是对观众最大程度的尊重,具有显然的社会进步意义同步的魅力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欲望,而这种满足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观众对新闻的时效性期待越来越高,大家希望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到与现场同步的信息,同时希望能够在观看现场直播的过程中,体验新闻现场的人的情感和感受。而电视新闻直播,恰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心理诉求。以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直播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两  相似文献   

14.
经过“97现场直播年”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制播形式或节目构成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在探索与求新中不断走向完善和发展。打捞中山舰、柯受良飞跃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世纪奇观──海尔·波谱营星与日全食同现苍穹、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以及98年的克林顿访华报道等等,多次成功的直播报道已逐渐在新闻界同仁和观众中形成共识,即重大新闻事件采取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可以充分展示电视跨时空传播的优势。电视语言的时空关系,作为电视理论的基本命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被提了出来,而电视现场直播由于具有即时…  相似文献   

15.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16.
李醒岚 《今传媒》2011,(10):78-79
按"季"播出是美国商业电视在充分掌握观众收视规律、消费规律基础上,成功运用心理学提高收视率的策略之一。但由于市场、政策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季"播理念在我国电视市场的本土化显现出与观众的约会意识不强、节目创新能力弱、节目编排缺乏连贯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观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越来越挑剔。同时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观众兴趣点的变化,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已成为了关乎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那么如何改变“电视人”满腔热情,而观众却不“买账”的尴尬局面呢?这里,笔者结合浙江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生活娱乐频道(以下简称“生活频道”)的改版情况,谈谈如何提高频道收视率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美国电视以私有私营的商业电视为主 ,也有少量公共电视。私营电视约占总体的 80 %以上 ,以追求利润为宗旨 ,全面实行商业化经营 ;公共电视注重文化教育 ,内容健康、格调较高 ,且广告极少。众多电视台和电视频道为争取观众、提高收视率 ,内容各有千秋 ,形式多种多样 ,各显其能 ,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传播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媒介也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进步,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受众新闻欲、知识欲的增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可,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使更多的观众喜欢观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直播从诞生第一天起就蕴含着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就电视现场直播的作用、问题,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现场直播,选择观众感兴趣的题材,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是目前许多电视台普遍采用的方式.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在2007年策划实施了4次大的新闻直播活动,分别是:4月18日,"西宝动车组电视直播";5月31日,"世界首次朱鹮野化放飞现场直播";6月25日,"2007年陕西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11月28日,"西安地铁二号线盾构始发直播".下面笔者对4次直播进行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