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05年6月10日,对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沙兰中心小学的105个孩子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吞噬。灾难考验着灾区人民,同时也考验了去灾区报道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2.
胡广 《新闻世界》2014,(9):15-16
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北京日报的一员,我在第一时间受命前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我亦作为北京日报第一批赶赴前线的记者.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报道.短短两年间,两次亲历重大灾难报道,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对曾经"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新闻人,无疑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媒体大检阅.国内媒体在这次特大灾难报道中把蓄积了几十年的新闻理想释放得淋漓尽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其间,中国新闻人也用实践谱写了一曲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交响乐章.  相似文献   

5.
刘康亮 《新闻前哨》2013,(10):73-75
[摘要]灾难性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焦点。能否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准确报道,考验着媒体的综合实力和记者的专业能力、一次专业的灾难报道对于抢险救灾、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大作用。反之,会给灾区添乱。  相似文献   

6.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举国上下把目光聚焦在抗日战争,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河南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旱灾,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不准报道灾情,多数记者不敢前往灾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凭着一个记者应有的良知与职业品格前往灾区,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场天灾人祸,辗转前往重庆,号召政府对河南进行及时的救援。危难面前,记者依据自身的新闻敏感与职责忠诚看见了灾难,看见了新闻,也看见了责任,只身前往灾区,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这种敢于看见敢于求真、求实的品格值得每一位新闻记者学习与坚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市报人》2008,(9):39-41
灾难往往是人性的试金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灾难同时也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试金石。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广西桂林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打响了一场与灾难抗争的战斗——第一时间出版《号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他们真实地记录下历史,也书写了桂林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记者们交出了自己的作品,也交出了中国媒体面对大灾难的一张集体答卷.  相似文献   

12.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伊拉克战争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媒体派出了自己的战地记者,我们看到、听到了中国记者们亲历的战争报道。于是,在这场首次直播的战争中,那些置身炮火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发回报道的记者也成为另一种焦点,另一类英雄。这些记者的工作令人尊敬,他们的故事也值得记录下来,这不仅是记者们个人生命中难忘的历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令人难忘的一笔。于是,就有了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记录中国战地记者们的经历与心路的书:《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十位华语记者的战地手记》。十位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包括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4.
5月16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西方记者将中国的抗震救灾与所谓的“新闻自由”强行联系在一起,称中国政府不许西方记者进入灾区报道,有悖“新闻自由”。此言一出,当即遭到高度评价中国救灾工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玛丽·厄泽女士的严词反驳——“我不许你这么说!”(据《光明日报》日内瓦5月16日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18.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条奇闻,某地组织记者,赴洪涝灾区来访,曰:“新闻扶贫”。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既不象衣被可以防寒,也不象救生艇可以救人,如何“扶贫”?细读之后才知道,所谓“扶贫”,乃是记者勤奋采访,及时报道灾情和抗洪救灾情况,把灾区人民的斗志和困难迅速告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奇闻奇就奇在这里。赴灾区采访的新闻记者辛勤工作,当然是值得表彰的。这些同志的精神无疑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骄傲。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仍然是职责范围内的正常工作,难道就因为到了灾区,记者  相似文献   

19.
王普 《新闻实践》2005,(2):19-19
过去,国际上发生重大灾难事件,都是欧美记者抢尽风头。然而,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报道中,中国内地媒体首次派出记者前往采访,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境外同行所瞩目。 记者见到, 《羊城晚报》、 《京华时报》、 《南方日报》、 《解放日报》、上海东方卫视、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派出近20名记者前往灾区。这些地方记者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没有拿通稿、文件的渠道,惟一的办法就用"腿"来跑新闻。  相似文献   

20.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