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时期学创作中,“后现代”思潮在诗歌、小说、散、戏剧等诸多领域都有所表现,中国当代的“后现代”思潮具有相当鲜明的“中国性”,它滥觞于“革”,植根于中国民间的世俗化心态和相对主义智慧之中,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从上个学期开始,我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开了一门“重读八十年代作品”的讨论课。讨论课由我主讲,改为将一些对于今天来说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分给各位博士生,由他们先找资料,然后写出文章,并对这些作品重读的方式来进行。当然,每位同学的“重读”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也会因不同的看法发生争论。但大家注意到,鉴于研究界对“八十年代文学”所达成的“共识”,文学史在强调它的历史进化和整体性的同时,总是以遮蔽其更具活力的文本异质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那一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建…  相似文献   

3.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0年改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开辟了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为标志和总名称,包含“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新视野”、“世界华文文学”、“中外散文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经典重读”、“名家研究”等子栏目的全面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栏。200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以后,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一领地。问题也恰恰由此产生。现代性、学性以及二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已属老生常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最近重读了孟悦的发表于1992年《今天》杂志上的《中国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这篇章,尽管距今已十年有余,但它所提及的诸多问题,比如对左翼学现代观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对作家的责任问题争论不休,这时重读萨特的“文学介入说”,可以使我们明白,美感与意义不是对立的,甚至说,意义应当是而且可以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现在为什么要重读八十年代?”加藤三由纪在评述程光炜、李扬、王尧近年来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时指出,“对中国八十年代的关心包含在当下的问题意识中”。2009年,程光炜主编的“八十年代研究”丛书出版。该丛书以其对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个世纪以来,“典妻”题材小说在中国坛上的沉浮与巨大的社会历史变动紧密相连,而对这一陋习多样化主题的开掘和不同叙事模式的形成,则与社会政治化思潮的变迁丝丝相扣,不同的作家依据自身的社会位置处向和社会性别身份阐释“典妻”的社会政治化、人性深度、性别歧视等功用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对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综述人道主义讨论的过程,并梳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及特定涵义。第二部分阐述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关注苦难中的民间情义与憧憬美好的理想,三是从表现爱情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贾平凹《满月儿》之后至“商州三录”之间的“改革三部曲”为研究对象,讨论贾平凹与“改革文学”思潮的关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揭示的,不是通过贾平凹的创作来理解“改革文学”.而是讨论“改革文学”如何通过文学批评等方式“规训”贾平凹的创作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在其作品中得以呈现。换句话说,通过对一般认为远离“思潮”的贾平凹相关具体作品的分析.笔者试图揭示社会历史语境如何进入“文本”,以此重思“新时期”以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1976-1999年)的文学重读既重建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也引发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危机。不管是重建还是瓦解现代文学的合法性,文学重读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在全球化和民族现代性的冲突中,文学批评应有自觉的政治意识以维护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末,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合力作用下而涌起的时代思潮。其独异的诗学理念,其狂飚突进、又迅速沉寂的涨落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与“哲学”等不同维度进行观照、探究,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文学规律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台独势力日益猖獗,分离主义思潮俨然成为台湾一切化活动的基本教义,成为意识形态霸权的情况下,台湾坛围绕着“中国结”与“台湾结”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有的还成为“事件”,如两岸诗学交流的碰撞、挑战独派霸权论述、“皇民学”的复辟、“台湾学经典”争辩的政治化、学史编写问题上的“双陈”大战,从中不难看到世纪末的台湾坛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不少研究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显然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学变革、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学存在着多种意义转变,其中作家身份的代际转换和学思潮的流变与西部学密切相关。从“右派”作家的现代性启蒙到“知青”作家的浪漫追忆,再发展到先锋派的叙事革命,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生代”的个人写作;学思潮从伤痕、反思、改革、化寻根到新写实和先锋派。西部学成名于伤痕和反思学,贡献在改革学和化寻根,游离于新写实,彷徨于先锋派,出现逐渐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学观的灵魂。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和被侮辱”,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学研究会以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命运观念、轮回思想、梦境体验和传奇故事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生代”文学与传统神秘文化的联系,并进而阐发这一思潮的文化意味:认为神秘主义文化思潮是当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重要一元,它的流行既是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了当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无所依傍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