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鹏  王娟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26-1335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中国工业产业技术进步的计量模型,以2002-2012年中国27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我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因行业异质性而存在差异,各行业之间形成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路径选择,中低端技术产业"进口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中间产品"对中低端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较为突出,而高端技术产业的"进口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最终产品"方向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更明显。实证进一步揭示出我国应将仅对RD投入数额本身的关注同时转移到对RD内容的重视上,建立起从研发内容到研发投入的逻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提高RD投入的使用效率,从而充分发挥产品内分工的促进作用,提高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嵌入层级,拉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王晨佳  王凯 《未来与发展》2010,31(5):110-113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回顾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并对汽车产业国际分工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全面比较,由此得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以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趋势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企业产品升级、产业升级、促进东道国技术升级、提高就业等效应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王晨佳  何花 《未来与发展》2011,(10):31-34,24
选择汽车产业为代表,对西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品内分工活动予以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对于西部地区发展汽车产业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加快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经成为高技术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国.然而,由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需要深入产业内部观察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真正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各环节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升级动力,揭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升级模式.研究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仍然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高技术产品大量出口乃生产"片段化"所致.以往我们认同和模仿的产业升级"东亚模式"可能不再奏效,"片段化"生产下的高技术产业可以通过"平行演化模式"进行升级.对于高技术产业中的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产业政策应注意区分财务性投资者和战略性投资者,重点培育本地化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发挥大国优势是我国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基点。应当注重产业转移政策创新,在引导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中引导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如何能够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产业升级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为此,本文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中、美、德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路径差异来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寻找可借鉴的产业升级模式。以近三十年全球2000余种制造业300万条贸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以中、美、德三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产品空间理论和Logit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中、美、德制造业知识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品空间核心区域的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更多遵循“渐进性发展”路径,盲目追求知识溢出的效果反而可能带来风险;中国加入WTO以来,不仅能够依靠生产能力累积而实现渐进式产业升级,还可以在产品生产能力累积与知识溢出强度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破坏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产业升级的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而产品空间结构能够反映并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等经济元素的变化。为了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路径,文章基于Hausmann等学者提出的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结合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邻近度、产品空间密度等指标,深入研究了产品空间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邻近度、产品空间密度等指标都能够对显示性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即产品空间结构的变化会促使比较优势发生改变,这为确定产业升级方向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文章根据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空间结构的状况,提出了如何改变产品空间结构以促进比较优势演化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娜  潘鑫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94-95,103
和传统的制造业一样,全球IT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持久而剧烈的变革。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与重组。通过分析世界IT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我国IT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确立自己在IT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价值链理论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产业层面的价值链即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为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借鉴.本文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产业升级的内生拓展型和嵌入式的两种升级路径,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种视角,通过文献综合,发现该视角过于强调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产业外部关联,忽略了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内部动力。产业集群升级应该同时考虑外部视角与内部动力的结合,即产业集群在内部动力推动下沿着外部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具体路径是建立和完善集群内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机制,提高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发展先进的生产者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推动集群由加工制造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摘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搭载了全球知识与价值分工体系,也决定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和VAR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困境进行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封锁是一种常态,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没有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升级的目标,相反还会陷入发达国家的俘获型产品价值链条中,从而遏制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外溢成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开放式创新网络为突破,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价值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升级困境;博弈分析;VAR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数据分析地区产品空间,实证检验产品密度与比较优势关系,研究地区升级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地区倾向于生产与当前优势产品关联性较高的新产品;产品密度对促进新产业升级和阻碍优势产业失势有双重作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退出障碍,阻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此,应当结合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发挥路径依赖的正面作用,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优化产业退出机制,促进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F—F指数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与分解,分析其结构变动,揭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扩张基础、发展内涵与竞争内涵。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影响。因此,文中从产品空间角度出发,利用浙江省2012—202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度作为门槛变量,综合考察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适配问题,以及在“中心—外围”式的产品空间中相异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品邻近度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位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的产业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更能推动制造业升级,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则应当通过技术引进的路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性研究较少的现状,基于知识获取与产品内分工整合视角,探讨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过程并提出4类融入路径。其中,专一化路径强调全球产业链上下游长期交互式学习机制建立生产制造领域的专业化优势;链条升级路径注重正式、离散的全球研发机制驱动企业所处产业链环节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差异化路径侧重同行或跨界深度交互式学习机制发展产品本地市场竞争力;市场领先路径突出正式、以我为主的研发机制形成全球市场领先优势。最后从战略投入、能力构建、路径选择、价值实现等方面提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新华 《科技广场》2013,(1):214-216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链开始分化和独立,不同国家有可能参与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由此导致产品内贸易的产生.产品内贸易的出现及迅速增长可以归结于跨国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国际分工的细化.通过对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亦可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合作中一直处于弱势、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7.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扩张期和追赶期,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驱动和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拉动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面临重构态势冲击下,出现各种突出问题,转型升级成为应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振经济,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本文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的形态演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阐述了我国新型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也形成了新特点: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产业集群化的特点更加明显等。这些新的特点既给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同时,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企业要抵御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升级。陕西高新技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袁现为嵌入层次低、生产者驱动型兼带购买者驱动型的驱动力、兼有领导型和模块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特性。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按照产品升级与工艺升级到本链条之内的功能升级再到链条升级的路径发展。在升级过程中,需要企业、政府和服务支撑体系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构成与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内该产业市场主体结构与发展动力,进而创新性地从产业价值链与区域联动发展双重视角提出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升级模式,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述其产业联动发展与升级对策。研究发现: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四大产业市场主体对于不同区域的贡献差异较大。就区域产业升级动力而言,一是产业市场主体构成与外部升级环境要素的诱导,二是本土企业的自我强化与学习创新。从长远来看,打造产业公共平台、成立配套服务机构和构建产业园区是支撑区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联动发展与升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