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发现积极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消极教养方式能负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1191名大学生施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揭示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策略、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2)情绪调节策略在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制定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不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分析入手,剖析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提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不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分析入手,剖析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提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学习投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是积极的、关心的;中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较高;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程度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因素能够共同预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生家长需要适当改变教养方式,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投入上的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35):1-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影响,且随地域、年级、家庭等因素影响有明显差异。以二所地方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口学变量与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感的现状影响。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教养方式上无明显差异,在年级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浅析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导向作用明显,现代家庭存在着各异的教养方式,直接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民主型教养方式以理解、尊重、鼓励为前提的,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以及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12名听力障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59.7%听力障碍中学生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2)在逃避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生命热诚、生活目标、逃避三个维度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上,城镇聋生显著高于农村;(3)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支持与生命意义感,其他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听力障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应从环境-人格交互作用的视角来开展生命意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家庭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已经是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家庭系统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等虽然也会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但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高中生的心理成长起着塑造作用。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特点,从而避免高中生产生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
以阳江市9所中学的1 500多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学生自我概念在乐观与生命意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男生;2.生命意义的生活地差异显著,农村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3.自我概念在乐观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乐观既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又可通过影响其自我概念而间接影响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校园存在着大学生不重视生命和伤害生命的行为,这说明需要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外,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也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运用周步成教授的MHT问卷对120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个性心理和成长发育四个方面。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应从这些角度入手,采取积极和干预对策,保障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文章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指出要重视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两年后四川地震灾区高中生与非灾区高中生的生命意义状况,笔者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川中学高一、二年级共391名学生以及湖北襄阳地区某高中的一、二年级18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川中学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非灾区高中生;亲人去世、心理辅导、宗教信仰、家庭氛围以及人际关系情况是影响北川中学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陕西省咸阳市、延安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西安市、榆林市随机抽取的35个自然班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旨在了解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是比较好的,但在个别分量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提出解决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近10年的研究表明,国内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不过这些研究主要是一些质性的研究,且大多探讨的是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较少,教育干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应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发掘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加强教育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洋 《林区教学》2020,(4):8-10
德性养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学生的德性养成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具有奠基的重大意义。在知情意行视域下,对德性探源、德性的内涵以及中学生德性的养成作初步探讨,以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陈莉莉 《天津教育》2021,(11):40-41
体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更具个人魅力。但是,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忽视了德育的存在,只关注运动的结果,缺乏运动所需要的身心素养。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借助生活,提出问题,促进合作,丰富实践,组织竞赛,以推动学生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高校新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的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高校新生在生活实践、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态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常态大学生。由此反观,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须从"起点"抓起,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体系",打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程",才能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心理学界等方面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学校的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探讨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