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是公民社会的训练场,学校教育是“新人”了解自身与世界进而走向公共领域的重要准备阶段。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公共的,它需要纯粹的环境对进入社会的新人进行培养,这种培养良好的人理应是公民社会的合格公民。现今学校教育存在诸如公共道德、权威、公共交往、公共梦想等方面的公共性意义失落问题,恢复学校的公共性意义,突破口就是学校的公共交往。  相似文献   

2.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3.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共教育是具有公共精神、培养公民的教育,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彰显教育公共性需要教师确立以公共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品格,改变个人教育观念中唯经验论的思维、知识论式思维与简单立场思维,确立公共视野、公共责任与公共理性,实现思维品质的公共性转向。从外部条件看,这种转向的实现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作出改变:学校要改变自身的精神气质;教师教育要具有文化内涵;教师评价体制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引导教师树立公共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6.
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应该特别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重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和发展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8.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指向儿童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和社会整体公共利益,平权、保护、发展、世俗是其基本内涵。国家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对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利益负责,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负责。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便是平权性、发展性以及保护性。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后继有人"的事业,而"百年树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公共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0.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共治理的公共性意味着多种治理力量的共同治理,意味着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与家长参与均可以得到实现。从某些方面看,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治理改革出现了公共性的提升;而从更多的方面看,它导致了公共性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质。公共精神体现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具备公共理性等方面。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应该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公共话题的言说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培养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也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公民性是人性的合理延伸,都具有“独立性”(私人性)与“完整性”(公共性)两大特征。实质上,培养人就是培养公民。通过对人及公民特性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道德认同感的友爱观念与作为公共认同感的正义观念应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两个核心。同时,学校要把“重构”学生社团与学生会作为友爱与正义观念的有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是公共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性要求政府以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运用公共伦理为公共活动提供伦理规范和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尚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公共性流失现象,例如寻租行为、部门利益化、地方保护主义、公物私用等等.实现政府公共性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从伦理角度对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行政文化、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制度和行政主体的层面上找出治理政府公共性流失对策,从而彰显政府公共性,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的讨论,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教育的目的。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职业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应该重新强调其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民培养需要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内涵进行辨析,廓清学校公共生活独特的育人价值,改造并丰富原有的教育生活,进而建构积极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校公共生活,从更深层面推动公民教育的有效展开。促进小公民生动活泼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过程中存在着公共性理念式微、教育要素封闭化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境。在此境遇下,我们需要自觉地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搭建和完善公共空间、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目标,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视野和公共关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