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年第七届全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期间,龙源期刊集团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就建设阅读城市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在签约仪式上谈了三点想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智慧城市与文化城市的关系.现在人们基于数字化的发展,基于大数据、云数据的发展,基于城市治理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比较热衷于讲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成为一个热词.而在我看来,可能更应该热衷文化城市的建设,把文化城市看得更重一些,更根本一些.因为智慧城市中的“智慧”虽然也有褒义,但其中的中性特点,其中的技巧、技能、省力、省时、方便、实用的成分更多一些,其中的工具性色彩更浓一些,而“文化城市”虽然似乎是一个中性词,但其中的人文倾向更突出和明显一些,甚至包含着非常浓厚的价值观因素、价值观追求.而这一点不仅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而且最终决定着智慧城市实现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关注文化城市甚于智慧城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荧屏、各类报刊上, 经常看到记者就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进行采访时, 这样为受访者“介绍”: 对于各级官员, 哪怕是一个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 都在其前面注明头衔, “××书记如是说”、“××主任如是说”, 而对于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普通村民, 除非是文中的“主角”、“典型”,一般就用“一市民”、“一村民”来表示了。如果是批评报道, 我们还可以理解, 毕竟是为了保护被采访者, 避免其“抛头露面”带来麻烦。但在一些正面报道中, 哪怕荧屏上一个市民在谈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 下面仍不出现被采访者的姓名,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张三就是…  相似文献   

3.
如今,不少报纸的周刊上,动态简讯的编排处于“弱势”。周刊上少则一两篇、多则四五篇深度专题报道,再配两张图片就装满了一个版,动态简讯很难挤进去。有的周刊在版面的一角留有刊发简讯的空间,但内容往往不为读者关心,或是一些产品、会议发布会的消息,信息量不大,“面目可憎”。这使得读者对周刊上的简讯,要么留不下什么印象,要么没有什么好印象。无疑,报纸周刊上主要的新闻品种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深入分析和多角度透视新闻事件,篇幅较长。但周刊上也应该有一些动态简讯。其一,周刊往往侧重某一个专业、领域、行业,如汽车周刊、教育周刊…  相似文献   

4.
孙小平 《声屏世界》2011,(10):53-53
最快时间发布 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在当今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城市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快”字上做文章。广播对技术要求简便.较容易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因而,城市广播应多采用现场直播的报道形式.力争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取这种“先声夺人,分秒必争.以快取胜”的新闻报道方式,广播就有可能在本地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上领先于其他媒体。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丰富生动的改革实践,万花筒般多变的现实,使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捉襟见肘,一些更能贴近改革开放实际的新的报道方式便应运而生。探索性报道,就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报坛上崛起的一支富有生命力的“劲旅”。探索性报道是在时代的呐喊声中呱呱坠地的。我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内外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来看,平面媒体的发展已进入精英办报、品牌竞争、赢家通吃阶段,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运作把平面媒体推向了“品牌生存”和“差异化生存”的商业时代。尤其是在像成都这样媒体市场发育相对成熟、市场竞争特别激烈的大型城市,摆在报人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以大资本、大投入打造大众型品牌,走品牌化生存之路;要么以小投入、大策划铸造小众媒体精品,走差异化生存之路。《城市购物导报》走的就是小众媒体的路子,即在成都这样一个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休闲城市,创办一份类似于《精品购物指南》和《申江服务导报》那…  相似文献   

7.
掀开各种报刊杂志,我们经常看见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那就是“官员”。“官员”的使用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政府官员声明”、“行政官员说”、“外交官员说”、“高级官员指出”、“教育部官员透露”、“某重要官员出访”……唉,简直无处不在,甚是扎人的眼。互联网上则更多,简单一搜索就有1000多万条。然而大家应该知道,官员是封建社会旧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等级和阶层的一种划分与界定,古代常有“官场”、“清官”、“九品官”、“父母官”、“升官发财”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些官要么是“青天大老爷”,要么是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坏…  相似文献   

8.
读者论坛     
不要为欠薪者留情面周英杰新年前后,正是各地民工准备离开城市返回家乡过春节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往往是一些用人单位拖欠民工薪金事件的高发时期。遍览全国的各大传媒,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但是,笔者也发现这类报道的一个“软肋”,这就是一些传媒在报道拖欠民工薪金事件时,往往只侧重于民工如何如何无助和凄惨,却很少让欠薪的老板出来“晒晒太阳,见见阳光”。传媒在提到欠薪者的名字时,一般是语焉不详,常常用一个“某”字就轻轻带过了。  相似文献   

9.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 Lane Keller教授给“城市品牌”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相似文献   

10.
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改革的主题和难题。因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党委机关报要围绕中心和大局来组织新闻报道,不能不把经济报道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水平不高、面目不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要么大而无当、数字堆砌,要么面窄肤浅、一厂一店,结果或是内行不屑看、外行读不懂,或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怎样在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上有所突破呢?近两年,大连日报以落实“三贴近”原则为突破口,从经济报道的内…  相似文献   

11.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一种形式历来是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着力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成就报道的状况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人民群众常把一些成就报道称作“唱赞歇”,这些被称为“唱赞歌”的成就报道,就其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说,要么是指其数量过多、过滥,要么是指其内容贫乏、片面、失真或虚假。事实上,成就报道暴露的这些问题,在不少新闻节目和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尤其要防止和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的一种“唱赞歌,不怕多”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经济改革,严格地说,是从流通体制改革起步的。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完成由“小商业”到“大商业”,“小流通”到“大流通”,“小市场”到“大市场”的历史性变迁。流通改革可以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商业流通改革这个大课题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马向东所著的《城市商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略称《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吸纳了当代先进的经济科学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和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城市商业改革理论的集萃。  相似文献   

13.
由于突出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思想,近年来经济报道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篇幅上, 都占据了各家报纸的大部分 版面。然而,纵观所刊发的内 容不难发现,就经济活动写经 济活动的最多,要么是抓经济 的改革、抓经济的制度,要么是抓经济的做法、抓经济的效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触及很少延伸到“大经济”的空间,只局限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范围”所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提出经济报道中的“非经济思维”,旨在拓展那些存在于经济活动范围并与之密切相关的非经济活动空间,使我们的经济报道冲出单纯的经济活动框…  相似文献   

14.
黄志东 《视听界》2007,(6):35-36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台群落在挤压、蚕食和割据中一步一步地分化。经济实力强盛,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优势传播资源的城市台能够抓住市场裂变的机会全速改革、加速发展,积攒实力和经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城市台兄弟在碌碌无为中等待着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界线愈发分明。有一股强劲而又无形的力量正决定着电视群落的竞争态势,甚至是最后的命运,那就是品牌。中国的电视传媒业已经全面进入品牌时代,但我们的品牌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城市电视作为一种独立的区域性传播势力,它能否兴盛和崛起,就看我们能否树立具有核心价值和较长生命周期的品牌。  相似文献   

15.
每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代会和全国政协会,吸引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目光。1997年,成都电视台开始派出采访组对“两会”进行全程报道,当时被纳入正式记者的名额只有一个,但就是这一个采访资格,对于首次全程直接报道“两会”的《成视新闻》已是非常珍贵。从1997年至今,《成视新闻》每年坚持推出“两会”特别节目。观众发现,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关系重大的“两会”新闻,有时首先出现在《成视新闻》中。有的新闻事件尽管其他媒体报道了,但《成视新闻》同样题材的报道却有新的角度、新的信息,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城市台参加…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多年来就是总编辑头痛,读者厌烦的一块“腊肉骨头”。这几年,我们在改革会议报道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一些初步效果。这三四年,我们已经基本上摆脱了会议报道太滥、太死的烦恼,也立出了一些规矩和章法。四点想法减少会议报道,决非不去积极贯彻党委和政府的  相似文献   

17.
有志唐诗研究和对唐诗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产生过对某一语词的使用频率的关注,即一个语词在一个诗人的作品中究竟出现过多少次,进而关心某个词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对前一个问题,想的人肯定要多一些,一些别集的“引得”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而对后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不大敢想的问题。面对5万余首唐诗,要统计某一个字或词的使用情况,谈何容易!再就是,在学习和写作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对一句诗,尤其是不太熟悉的作品,要么是记不全,要么是记不起作者,要征引时十分不便。那时,我们就感叹,有一个方便的检索系统是多么的好啊…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19.
对于城乡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党报工作者直当采取什么态发?这是在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关于“三阳公司”改革的报道,可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近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了《重点高中如此“圈钱”七成学生竟是“高价”》一稿,批评某重点高中乱收费,报道内容翔实可靠。据悉,此稿播发后,该校除了接到上级领导要求整改的命令外,还接到了一连串假记者索要钱财的电话。有的以转发稿件相要挟,有的劝说学校花钱搞“正面报道”以挽回形象。不论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当地政府的态度很明确——不搞“正面报道”。在传统观念里,“家丑不可外扬”。这种思想使得一些组织、个人在遇到舆论监督时,不是考虑如何改正,而是想尽办法遮丑。这一定程度上为假记者提供了温床。他们要么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