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玉喜 《教书育人》2007,(5):103-104
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一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超越组织与国界等特点,使它在安全性上存在一些隐患。因此,加强网络的安全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御能力势在必行。因而,有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2.
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一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超越组织与国界等特点,使它在安全性上存在一些隐患。因此,加强网络的安全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御能力势在必行。因而,有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为人类展现了一种美好的“数字化生存”前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非秩序化的网络行动和网络社会现象的出现。对德育来说.计算机网络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中国轻工教育》2006,(3):31-31,36
人类已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发展、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教学课堂已失去它原有的地位。网络世界是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网络共同体”或“网络社会”,它导致了新的社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旱已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就曾经指出:“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现代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并由此产生了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物质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已经无法忽视网络对人类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往。“当计算机将人们或者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网络”。这种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社会网络(英文为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简称CSSN)已引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根据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每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大地改变、扩展与延伸。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广大青少年学生,计算机网络这一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的方方面面,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生活支持和娱乐环境。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涉世不深、  相似文献   

8.
凝眸Internet     
人类社会在尽情享受电话、电视、汽车等现代文明的时候 ,又迎来了Internet浪潮。“电子商务”、“网上直播”、“网站”、“网吧”、“网虫”等各种新词儿铺天盖地而来。美国的网络股在疯涨 ,中国的上网资费在下调 ,整个社会在发出“上网”的呐喊。Internet是一种计算机网络。它连接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计算机 ,遍布着无数的信息资源 ,从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到新闻杂志、娱乐休闲 ,它包罗万象 ,无所不有。但它又不是一个单独的网络 ,而是由数百万个网络组成的网络群体。它没有所有者 ,也没有管理者 ,只要遵守必要的规则你…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网络时代。据最新调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台数约为1254万台,上网人数约为3370万人。网络成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技术支柱,也逐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网络化”已成为教育、医疗、管理、金融等各项社会活动的追求目标。然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高职教育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尤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高职教育发展观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教育教学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跃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主体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随着学校的全部校舍可以简化成一部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猫”,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不是独一无二的“传播站”,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传授“意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迈进,但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复杂影响,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保证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时代”的困惑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 ,使信息网络化已成为现实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事物。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1.网络文化。国际互联网 ,以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力量和速度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的普及、发展。于是衍生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以信息为本质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 ,带来的不仅是民主、平等 ,也有无序和混乱 ,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首先是语言和…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世界的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人类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这种高度的依赖性使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安全变得十分脆弱,一旦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就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危机。故此,网络的安全措施应是能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和脆弱性,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4.
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四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曾经说过:“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谁就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E化社会”(网络化社会),不掌握信息技术,必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已走入了信息社会。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怎样改变不适合时代的教育方式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浅析信息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一、互联网将引发教育革命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反过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列入首要的建设项目。我国的金字工程(金桥、金关、金宏、金智、金农和金企等)正在启动,它包括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早已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就曾经指出:“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现代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到计算机网络的互联,再到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信息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原来分离独立的传统图书馆模式正在走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时期,使得传统的信息工作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社会的信息化对学校管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社会的学校校长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管理环境,引入校长决策支持系统将能更好地辅助其有效地进行决策。一、信息化与信息社会对“信息化”这一概念,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界定。我们认为,把“信息化”这一过程放到人类文化发展的视野下来定义,会得出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框架。所谓信息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信息文化衍生、发展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文化是指计算机诞生以来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而产生、发展和传承的一种文化形…  相似文献   

19.
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即将步入“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精神家园的围栏消失了,“地球村”终于建成,人类精神面临空前的融合与冲突。人们的观念将趋向个性化、多样化。道德评价功能萎缩,使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步弱化。同时,人类的精神将面临诸多的压力和考验。  相似文献   

20.
营造数字化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并因此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也带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数字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