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年的差异教育课题研究既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差异教育虽然继承的是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却已经克服了“以教为中心”的不足,并且从追求差异教育的教学价值——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教育,走向追求差异教育的人本价值——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育强调“教”为“学”服务,立足班集体,强调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然而,我对差  相似文献   

2.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要尊重学生,在平等中发展个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超越自我;从做中学,在体验中发展个性;强化“人本意识”,在主动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这是精彩的忠告,又是让人深思的警策。教育,往往把儿童视作“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教师总是焦渴地期盼着儿童能尽早摆脱幼稚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进入…  相似文献   

4.
“拥有幸福的人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必须先有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儿童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更是其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幸福指数”情况的调查是对社会和谐程度的综合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不仅仅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追求幸福人生。如果仅仅把学习看成和谐的唯一指标,那么注定大部分学生是失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相比于其他各种统计数据,学生的幸福指数能更鲜活地反映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同时,通过对提升儿童“幸福指数”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到关注儿童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6.
“学会做人”教育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我国对青年学生进行“学会帮人”教育尤为重要。在教育中,要利用青年特点,突出“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两个重点;发掘青年亮点,解决教育难点;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以身作则,持之以恒。抓住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使青年学生有一个光辉的人生起点。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所以实施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而且可以避免他们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随着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消极因…  相似文献   

8.
一、强化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班级,作为“社会与儿童”相互作用的特殊中介,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稳定性的系统。班级的社会化职能,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在班级教育教学人际交往中,以班级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组织等载体,使青少年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状况。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行为品德,增强社会适应性成为根本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人们现在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生态教育”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本的有机统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我校以“生态教育”为内涵,基于儿童立场,建设生态校园,开设生态课程,开展生态活动,在“生态”中育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生态意识,富有生态责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11.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所向。面对美国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问题,美国教育学家、语言学家赫希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提升美国教育质量、促进美国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知识之于课程、之于教育、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技能的培养需要建基于特定的领域知识,成为有文化的公民需要掌握标准语言和共享知识,同化新知识需要先前知识作为基础,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需要学习以核心知识为“同心圆”的课程。作为一名教育上的保守主义者,赫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都建立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之上。赫希强调,教育要从儿童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儿童关怀和爱护的缺失,反而正是儿童本位思想中存在着的过于浪漫的发展观造成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延迟以及对儿童关爱的错位,剥夺了弱势学生学习知识、改变知识状况的机会,这对弱势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因此,学校必须正视“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以背景知识、领域知识、共享知识、先前知识、核心知识等为内容的高质量课程体系,让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性之一就是人本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引导人生、使“人”成为“人”的活动,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是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体现,其理念就是重视人性,把学生视为学校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和境界,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班级是这个小社会中“更小的社会”。这个小社会对于学生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每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于成年人的意义。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基层组织,既可能使其中的成员精神舒畅,有在其中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也可能使人压抑,而又无法跳出这种樊笼。故学生集体、尤其是班级学生集体的合理组织,本身就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反之,学生集体组织的功能不健全,将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何谓“健全的学生组织”?它至少是名副其实的学生组织,即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组织。这种组织叫做“学生自治”也好,叫做“…  相似文献   

14.
师德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尽管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回荡在我们耳际给学生脸上刺字的歇斯底里和儿童欲哭无泪的痛楚呻吟,无不提醒我们对师德的联想和深层思考。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教育必须在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自觉地融入国际社会,双要一枝独秀地把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反作用于“地球村”这个国际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传统师德进行剖析。找出新概念师德的基本内涵。然而,我国传统教师人格和师德理念包含了很深的“礼教”色彩。这种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往往使教师与学生形成极不协调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认识及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内隐认识和采取的教育策略。研究发现:学生的注意问题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普遍而且使教师十分困扰的问题;教师的认识既有合理之处也有非科学认识参与其中;教师的策略反映了一定的因材施教能力,同时表现出小学教师教育技能亟待提高的现状;有些教师对“多动症”的估计超过在儿童群体中大约5%的ADHD儿童的平均水平;学校环境中,“班容量”是一个影响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准确认识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潘文新 《师道》2005,(1):14-15
乱相丛生的中国教育,表面的浮华和热闹,可用“失魂落魄”一语道破,考量现时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就源起可分为两种,一是早发型:人生的初始阶段因着特殊的机缘,对教育有了兴趣、理解,然后自觉投身师范院校,走上教育岗位;二是后发型,开始是懵懵懂懂,甚至洪把“师范”当作“稀饭”,不情不愿地去做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区的教育科研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本质性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要树立“科研兴教”之风,使广州教育和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通过“整体改革,全面推进;健全机构,形成网络;综合教育,系统研究;定位准确,服务上下”的策略来推进。  相似文献   

18.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是以学生好学为目的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也有“生本”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实质上就来源于“人本化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音乐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革理念,就是要将我们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乐本化”教育思想,转变到促进人发展的“人本化”教育思想上来。要完成这个转变,需要我们真正地理解“人本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并掌握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学科教学方法和策略。“生本音乐课堂”就是“人本化音乐教育”的具体体现。对音乐教师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认识一般意义上的“生本课堂”,更要立足音乐,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去把握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谢育敏  吴岚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2):26-28,49
法学教育是分层次的,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对国家司法资格考试的挑战,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司法考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教学内容上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应用型的法律专门人才;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人类社会正逐渐步人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作为学生,他们渠道多样,接受信息丰富,信息量很大.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且,这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旺盛.兴趣广泛.独立求异,注重自我评价……这些无不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讲民主、平等.使双方无拘无束.自由地袒露襟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