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2.
周迅 《中国记者》2012,(10):76-77
冒昧登门喜获教诲 恩师钟敬德于2009年4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73岁.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他,我走上新闻工作之路,与他的悉心栽培分不开.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当记者和作家.师范毕业后,我回到衡东,在乡镇中学执教初中语文.登上讲台,有了铁饭碗,我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赴法勤工俭学动因及筹备 1916年,我在岳郡联中毕业后,失业在家,苦闷至极.翌年,南军与北军在我家乡桃林发生遭遇战,北军趁机劫杀,抓去我家四人,打死三人,即我的父亲、堂叔和一个邻居.我怒火中烧,誓除军阀,替父报仇,但苦无门路.1918年,我的高小同学李学斌对我说:他的一师同学薛世伦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并介绍我与薛通了信.随即我又找到同乡王圭,想与他结伴同行.得到叔父300元赞助后,我于当年夏与王一道离乡背井,偕薛由北京搭车到天津,由天津乘船到上海.在离家之前,我留诗一首:“抛却山家何日归?风尘万里故人稀.故人别我犹相忆,我别故人与谁依.”  相似文献   

4.
让我从两次典型的采访说起:去年,虞城县利民乡农民张清海经过数年拼搏,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罐头加工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这么个“明星”人物,却拒绝任何记者采访.我几经探究才知他心怀几怕:伯宣传者要赞助,伯出名引来吃拿卡要,怕工商税务增加税收等.在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一些改革运作不规范,张清海对宣传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鉴于其他采访者吃了“闭门羹”,我前去采访时见面即先声明;一不拉赞助,二不写稿子,只是来看望拉家常.张清海思想放松后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前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把文章写一下,他满口答应.我又对稿件的取舍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满意.我成了成功采访他的第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5.
任溶溶有两个: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我都认识.先说假的一个,是我1946年秋在上海物资供应局与他做同事时相识的,那时他名为任根鎏,后改为任以奇.再说真的一个,她是任以奇的女儿,名叫任溶溶,小时候在任家天井里,我为她拍过照.像我这样真假任溶溶都认识的人,现在不多. 一 任溶溶(即任以奇,下同)是广东鹤山人,与胡蝶同乡.我是广东潮阳人,与郑小秋(和胡蝶同演《啼笑因缘》等影片的男主角)是同乡.任溶溶在广州读过岭南小学,我在香港读过岭南高中,因此我和任溶溶同是岭南校友.在物资供应局,我们两人常用"白话"(广东人对广州话的俗称)交谈,不顾同办公室的他人"识唔识听"(听得懂吗). 我和任溶溶做同事的时间不长.他因父亲年老,辞职去为父亲管理纸行.我常去找他聊天,聊得很投机.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中秋节前,我总要去看望一次恩师于冠西.去年9月中旬,我到浙医一院看望他,他在床前和我谈起了家常,其中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竟成了我跟他相识51年来,他对我的最后教诲.他说:"当一个记者不难,做个好记者却不容易,要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好(人)记者就更加难了.徐永辉,你事业心很强,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经过党组织多年的教育,成为群众所熟悉的记者,凭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当我在床前聆听他这段教诲时,心中十分明白,恩师不仅是在鼓励我,而是要我更加珍惜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要我坚持做一辈子好人,当好记者,心中要装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7.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8.
科仁同志是苏联真理报派驻中国的记者.三年来,我一直和他在一起工作,担任翻译的职务.科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科仁同志是工人出身.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磨床工.起先,他在厂内办工厂小报,以后在共青团的一个地方报纸工作,后来才调到真理报工作.他是那样的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他经常对人说,中国是如此之大,生活又是如此丰富,对一个记者来说,写作的题材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2004年,邹元江教授在德国特里尔访学期间,我曾送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德文小书《布莱希特与鲁迅:论"陌生化效果"》.我俩谈天说地,并未多谈布莱希特,话题倒是涉及不少马克思主义和西马问题,可能是客居马克思故乡的缘故吧.我知道他是研究哲学的,而且对戏剧涉猎颇深,不仅在求学期间演过戏、写过剧本,大学任教之后发表了不少戏剧专论.最近拜读他的大作《中西戏剧美学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下称《陌生化》),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莱希特专家.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11.
一 1969年9月26日下干校前,连队集合走到天安门宣誓.我们出版社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上火车后我坐在韦君宜旁边.她木呆呆的,雪峰等都在同一列火车上. 到咸宁下车后,冯雪峰赤脚自己挑自己的行李.地十分泥泞,我问雪峰行吗?他说“行,行.”他说从小走惯泥泞的路.冯雪峰农村长大的,走路很稳.后来,他在一个水塘边看水泵,为菜地浇水.我天天挑粪,浇菜地.我在水泵房前看见雪峰,悲苦、坚忍、正直,活像被劈了一半的半棵树.1972年我写的短诗《半棵树》就是写当时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文章百年     
对于作者,最高境界是写出流传百年的文章. 对于编辑,最高境界是推出流传百年的文章. 什么是流传百年? 歌王王洛宾说:“歌能传唱500年,经久不衰,才叫经典.” “我的生命达不到500年,但我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为此,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搞一个“500年工程”,创作出能够传唱500年的歌曲.然而,他没有活到百年就去世了.但是,他不应当有什么遗憾,因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足以流传500年,他的“500年工程”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陆的困难时期,机关和学校都在精减机构,压缩编制,我从吉林师大历史系"借调"到校图书馆,年轻人中,传说着一个叫金恩辉的刚从北大毕业分到省图书馆的新闻人物.我因"借调"关系,估计在图书馆呆不长,故未引起太大的注意,直到1975年,全国普查善本书,他来我所在的师大图书馆古书库,是他主动找我,我感到十分被动.1985年,我参加编写《吉林方志大全》一书,才和他频繁接触,对他开始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我与宋雪教授同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是我校外语学院资深教授,年长我十岁.五十年前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时,他已是俄文教研室的骨干教师了,我尊称他为宋老师.五十年后他离休我退休,经常散步于校园,谈心聊天、游泳、打乒乓球……又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他出生在黑龙江,我出生在辽宁,又是"东北"大老乡."老乡见老乡,知心话儿拉家常".……  相似文献   

15.
我所认识的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7日惊闻于鸣镝先生仙逝,很是惊讶,继而遗憾.惊讶的是,2005年10月还听我哥哥毛赣鸣说他去了一趟大连,并到于老先生的府上拜访了他,我还看到了他们在于家客厅拍摄的合影,看上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老人,一副斯斯文文的学者模样.  相似文献   

16.
一付蜡耳塞     
那是1954年,我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正要与马蒂·金斯伯格结婚。在与我约会的男友中他是唯一一个在乎我的头脑的小伙子。我和马蒂是1951年我17岁时在康奈尔大学一次别人安排的约会中认识的,那年他18岁,在文理学院,比我高一级。他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高年级休假时,我经常在纽约罗克维尔中心他父母家吃饭。我母亲已于我高中毕业前夕去世,所以马蒂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每当需要时,他父母总是及时出  相似文献   

17.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有机会拜识林建公教授,是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他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熟识了后,当我提出采访他的要求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约定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后,我去了他家.林教授的家在玉泉路国防大学二号院内,因校区很大,他担心我找起来不方便,特地出了大门迎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他的热情,也使采访变得更为轻松.  相似文献   

19.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20.
上周末,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回来看我。对比一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同时大学毕业,同时分在一个单位,我安于现状,而他却在工作一年后就辞职独闯天下了。7年后,经过一番打拼,他现在是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总,而我还干着原来的工作,拿着一份死工资。羡慕之余,我问起了他这些年打拼的经历。他给我讲起了当初极具传奇和冒险的创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