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是档案学领域近十年的热点议题之一。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国内相关成果聚焦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关于档案或档案工作/职业的身份认同研究,关于档案管理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等;国外则聚焦于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档案工作者在建构身份认同中的能动作用等。在后现代思潮的裹挟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或将朝着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转向社群、聚焦个体的同时,深挖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关注共同体,探索档案叙事的无限可能性;更加关注档案实践的深化与延展,消解与应对后现代档案观的虚无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笛 《北京档案》2018,(7):17-20
身份认同是自档案记忆之后档案界又一个关注点和研究点.身份认同为认识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赋予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新的价值与意义.身份认同视角下,档案文献编纂具有记忆建构功能、话语媒介功能以及文化宣扬功能,身份认同建构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求编纂工作转向开放参与,另一方面要求编纂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治理群体认同危机与“消极群体”问题,需要合理利用档案的群体认同消解功能。档案的属性决定了档案具有作用群体认同消解的可能性,原始记录性能够去伪存真,揭露群体真相;记忆属性能够开拓视野,展示群体全貌;媒介属性能够寄宿话语,影响群体认知。文章从档案实践引发情感波动、档案查证启动认同消解、认同消解联结认同重塑三方面提出档案作用群体认同消解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受难者群体认同、外来者群体认同、“迷茫”群体认同为例,总结档案作用消极型群体认同消解的场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焦点梳理发现,档案学者们已经就档案在身份认同中作为历史记忆中介的功能定位、作为身份认同建构性资源价值与推进认同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考察研究现状后也得到了相关研究尚存在概念辨析混乱化、研究视角单一化、研究内容静态化、研究层次局限化以...  相似文献   

6.
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公众对于身份认同的关注,公众探寻家族历史的欲望愈加强烈,家族档案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档案、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分析框架,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家族档案的价值,提出家族档案的家族认同机制以及家族档案在当代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延伸,强调必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家族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档案观念的开放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关于档案、记忆与认同的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得以确认和凸显。本文阐释了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对象,分析它如何利用族群档案建构身份认同,为族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族群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琴 《档案与建设》2020,(2):14-17,8
文章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主要探讨的是集体语境下的创伤记忆。首先,对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意义以及国际认同面临的困境加以探讨;其次,指出档案资源在创伤记忆中的建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尽阐释创伤记忆的延续传承直至国际认同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构;最后,从档案的视角探讨促进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实现路径,将创伤记忆的研究引申至档案学领域,以期在丰富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让集体创伤记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刘娜 《湖北档案》2013,(11):18-19
档案意识是影响和作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是档案的社会意识,均是对档案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整体性分析。2012年第17届档案大会以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档案身份认同进行探讨和定义。笔者拟从社会档案意识角度谈谈对档案身份认同的看法。1.档案身份认同的内涵身份认同源于拉丁文idem(相同、同一之意),后来发展为英语identity(身份、认同等)。  相似文献   

11.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时尚视角出发,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了主流档案与非主流档案持续性博弈、歧视性认同与平等性认同的相互角力、惯习因素深刻影响到社群档案的解读等特征。同时,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显要序列成为决定社群档案的关键,二是档案叙事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工具,三是艺术创意成为打造档案时尚的推力。  相似文献   

13.
沈玲玲  李宝新 《兰台世界》2020,(5):77-78,82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新媒体是传播档案资源的重要渠道。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公民档案需要与档案意识增长的诉求以及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渴望,是推动档案资源社会认同的不竭动力。可以通过规避新媒体传播失范,确保档案资源真实有效,把握公众需求、塑造档案形象、弱化刻板印象等路径,保障新媒体时代档案资源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认同的可建构性以及档案与国家文化、政治的关联性是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前提,其内在逻辑在于国家认同的特性与档案属性的契合。本文基于档案既是信息内容的集合,又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结合国家认同的分析向度,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维度划分为历史文化维度和法律政治维度,进而提出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路径和档案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转变给档案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原有评估体系上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针对档案机构的现状与未来管理的需要,本文介绍了职业认同调查,并论述实施该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结合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对实施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调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档案文化源于档案及档案现象,是一种包括了物质载体和附着信息形成过程的管理规则。档案文化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基础,根本价值是建构档案学理论与参与包括社会记忆、国家治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核心内容在于认同,衍生部分包括档案职业大赛、档案展览和档案电视片等等。  相似文献   

17.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