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及服务地方的重要平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依托产业学院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十分必要。以山西大同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为例,论述了依托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实践路径和成效,为进一步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卢红玲 《高教论坛》2024,(3):111-116
对全国6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当前艺术硕士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体系与学术学位趋同,前沿类、跨专业类课程不足,专业实践缺乏系统化设计,产教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等问题。地方高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设计专业实践,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和双导师制,不断提高艺术硕士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区域是产教融合推进的重要节点与支撑。四川省作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其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呈现出价值协同、政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等四重特征,具有产教空间关系的深度优化、产教内涵功能的深度融合、产教平台机制的精准搭建、因地制宜与特色要素驱动等主要实现机制。优化产教融合实践亟待以“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职教协同”理念规划产教融合政策,以“聚节点、强链接、建网络、成生态”思维刻画产教融合路径,以“空间组合、制度耦合、功能融合”模式形塑产教融合形态,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赋能产教融合实践。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13-117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产业和教育在资源、信息方面充分融合,而新工科是随着产业发展变革而成长出的新兴的工科领域。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如何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高度吻合的计算机类专业群是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路径,推进跨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和探索开放共享的新工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非生态现象",提出以企业生态链或学校生态链为主链、校企合作生态链为辅链构建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从校企合作生态位、生态链、生态化三个维度,以育人生态圈为载体对传统校企合作进行生态学重构。实践表明,微型育人生态圈有益于推动校企合作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生、从利益融合向文化融合跨越。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链理论为支撑,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非生态现象",结合1+X证书制度,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会等多个主体为研究对象,从建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渠道、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等方面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专业硕士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与学术硕士教育同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断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高校亟须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高校自身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的 不明确""课改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产教融合需求""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僵化"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基于产教融合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落实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健全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切实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加速构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形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优势。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存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断层现象显著、内部运行结构衔接关系弱化、育人资源分布离散等问题。立足于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从以“教学—实践”为衔接点、以“院校—企业”为连接线、以“校内—校外”为契合面三方面出发,构建了技能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四链协同”育人体系。该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为:以政策补链统筹建立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多元育人调控机制;以服务延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四链协同”内部结构协调机制;以生态固链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四链协同”特色育人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多主体协同培养、不同培养阶段未有效打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长效机制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等问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秉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多主体协同培养、产教融合等新理念,提出了能力素质模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培养过程贯通的融合培养方案、项目驱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介绍了湖南工商大学采用该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79-80
现阶段地方高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亟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将产教融合理念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实现了产教融合,为农村的创新创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制度的实行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探讨科技特派员工作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影响,旨在促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地方新工科院校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师资、基础设施、课程建设等突出问题,而产教融合是解决地方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从地方新工科教育理念、产教融合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模式进行优化、完善与探索.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介绍了在专业设置紧扣区域...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态学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给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拟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生态问题分析,论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生态学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优化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人文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体系融合存在的制约因素有理论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教学主体意识不够和能力不达、缺乏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体系相融合的联动机制与制度保障等等。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体系融合的策略,为实现双机制联动运行,交互协同,促进教学管理系统优化升级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生态位是决定高职教育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的快速发展和其他高等教育层次的生态位移动,使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生态位重叠、生态布局不合理、生态位层次混乱等问题.对高职院校生态位进行合理矫正,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类型生态属性,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生态个性并相应体现在生态位上,进而通过生态位策略的调整实现高职院校生态位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结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构建完善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6.
按照经济与教育互促理论,新经济需要新教育与之适应。传统“实体”教育变革,尤其是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引发的校园教育的结构性变化,从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轨迹和走势中,能够得到许多启迪。经济的虚实结合带来了业态的结构性变化。教育的虚实结合,混合式教学创新,将会对教育组织的变革产生影响。互联网的精神已经穿透了学校的围墙,各级各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以新的思维融入到了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之中。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MOOCs开放生态链和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生态系统在互联网时代正在融汇进化中,大学转型升级、大学联盟建立、新型大学诞生,已然发生。在当今网络环境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虚实结合发展的走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新经济也孕育着新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现状,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探索高职英语生态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设计英语生态课堂;破解花盆效应,利用网络构建英语生态学习环境;把握生态位原理,确立高职师生生态定位;发挥师生能动作用,实施英语生态教学监控。  相似文献   

18.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文章阐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关系,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高职院校要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就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认真设计实训方案,注重合作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职扩招是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现实情况,理性分析高职扩招所围绕的区域经济生态、教育生态、制度生态、校园文化生态等因素,提出在学分制框架下,实行多元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合适”教育,是扩招成败的关键。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师资结构的调整、教学管理等具体实践环节上进行了系统变革,不断破解难题,助力扩招平稳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是美国开展创新创业的关键词。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政策的刺激及浓郁的创业文化是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力。美国高校打造了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师资与服务体系。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理念落后、课程"两张皮"、师资薄弱及服务体系封闭等问题。因此,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应树立基于系统思维的科学创新创业理念,构建基于跨学科的浸入式创业深度学习微情境,打造基于资源整合的"全链条"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基于遴选机制的精干创业教学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