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广播正在经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表现为广播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拥抱,也表现为广播内容和类型的混合性生产.在此过程中,广播借助新技术和新的盈利方式,以可视化、社交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弹性生产策略,与其他媒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趋同,走向"去广播化",逐渐失去广播以听觉为基底的声音主体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为网络时代的广播路径探索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5G时代广播媒体面临新的发展问题,本文采用SWOT分析模型,结合5G通信技术分析了5G时代广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要继续注重广播媒体的体验效应,弥补广播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的短板,加快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发展区别于网络媒体的内容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2012年的广告市场分媒体来看,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保持了一定增长,但电视媒体、互联网广告增幅呈现增幅放缓的态势;广播媒体、杂志广告同样增速放缓,报纸媒体则出现了7.4%的降幅.文章分析了各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并提出在市场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广告运作的传统基础体系逐渐崩塌,崭新的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海量信息数据库体系,新旧媒体混在的“混媒体系”和全媒体营销理论体系构成的全新基础体系正在逐渐成形.  相似文献   

4.
4G改变生活,5G重塑社会.本研究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归纳了不同通信环境技术下代表性的媒介形式,梳理总结出4G及其以前政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5G技术特点阐释了其对政务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其将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智能时代"深度迈进,但要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数字社会密切配合,智能化作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并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5.
江航 《新闻战线》2022,(12):79-81
湖南广播电视台创新推出5G智慧电台,采用国内领先的语音合成技术,集成智能节目、广播精品节目、本地化特色节目等三方面的内容,从打造乡村振兴原创节目IP出发,构建现象级传播链,无缝链接全新数字技术“AI+5G”,“线上+线下”品牌化项目形成闭环运作流程,下沉县域市场,为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播"借力"新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网络、博客、播客、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在改变着广播媒体的边界,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为广播媒体的资源整合、聚合提供了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微电台﹑电台APP的发展应用,媒体融合正日益加深,传统电台和网络电台的边界正在模糊和逐步消失.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台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形态的巨大改变?究竟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媒介不断移动化﹑融合化﹑个性化的现实?本文通过梳理媒体融合下我国广播的困境,提出广播应立足融媒时代实现媒介技术﹑传播模式﹑生产机制﹑盈利渠道等多方面创新.文章认为:未来的广播创新将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建构基础,以新媒体特性为导向的智能电台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数字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各种各样的移动APP日益增加,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拓展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移动应用开发.广播作为一种媒介,用来传播各种节目,这样的传统媒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随着近几年移动数字媒体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音频广播节目遭到严峻的挑战.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节目进一步发展,突破技术的限制,积极引入移动媒介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科技红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的美国广播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全球传统广播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美国广播业改变原来的运作方式,整合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与效果,创造出新的价值,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媒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在步入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传媒业的结合已经成为新常态,并彰显技术进化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技术层面表现为人机关系和主体关系发生变化,人机关系从相互依赖变为相互嵌入,主体关系从肉身主体向人机混合主体演变.业界层面表现为媒体、产业、职业边界多元消融形态,传统媒体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传媒产业跨界融合,传媒职业边界模糊.此外,技术引发的道德伦理、隐私、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亦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邓璇 《青年记者》2012,(8):65-66
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在发展中,随着数字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异军突起,在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中划分着自己的份额.在新媒体中,更是有一股强势力量——手机媒体,正在逐步开辟属于自己的“第五媒体”时代.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无线终端,WAP网络为平台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形式较多,早期以短信、彩信、手机报为主.2009年国内3G正式上市以后,手机业务变得更加丰富,手机电视、手机微博、WAP网站等都成了手机媒体的媒介形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5G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开展测试应用,5G的商用计划也已逐步踏上日程。相比4G,5G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网络容量高等优点,与广播媒体所需求的移动、实时、交互等特点有很高匹配度。5G技术应用于广播媒体,将为广播媒体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应用场景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哲 《传媒》2010,(4):41-42
正在信息制作与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技术与日更新的3G时代,传统的广播业媒体在面临其他媒体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3G时代的媒介特点一是多样性。3G时代的媒介种  相似文献   

14.
在传媒业的激烈竞争中,通过建立、完善广播品牌发展战略,是追求广播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一、品牌体系的建立 广播及其节目在市场(受众和广告主)中的包装和标识,是市场识别的依据,如果忽视了品牌的识别性征,则往往会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被雷同的卖点和沟通所淹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从局部转型演变为系统重建,这需要探寻价值问题,构建深层理论.面向已经到来的5G和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应当重建公共传播体系,注重四个关键理念:兼顾物质性和社会性,建设数字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兼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开展协同治理;兼顾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匹配,打造智能传播生态;兼顾技术驱...  相似文献   

16.
谢小平  方锐  汤戎 《视听界》2012,(6):69-7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广播市场将会出现几大发展趋势:网络广播、数字广播、3G广播、广播播客。广播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舆论生态和广电媒体格局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广电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场景、传播样式、传播产业都将全部改写.强化技术赋能,以新技术建设智媒体,推进深度融合成为各大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的热点.人工智能与电视节目叠加所带来的内容活力和产业张力以及5G时代给电视直播带来的彻底改变是可以想见的未来,然而受困于...  相似文献   

18.
吴涛 《新闻传播》2023,(16):140-142
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特别是4G/5G网络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广播等媒体加快了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的进度,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传播效率,使广播媒体传统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收习惯和兴趣爱好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广播媒体以及广播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广播媒体要与时俱进,加强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贴近受众,为受众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广播节目精品,从而提高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促进广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百余字的"微言"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徽"时代,在传统强势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应该选择怎样的突围路径,从而实现逆势上扬呢?这是每一个广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并做出积极回应的问题.路径之一:无须成为新媒体,但要尽量新媒体化所谓新媒体化,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巨大市场.到那时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20.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