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沛霖 《档案与建设》2011,(7):40-41,71
1933年5月的一天,南京城南道署街(今瞻园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拘留所沉重的铁门打开了。在全副武装的宪兵、特务的押解下,一名年轻的"共产党政治犯"被关进了第三号牢房。这人约摸二十四五岁年纪,个子不高,却显得精明干练,神情严肃,昂首挺胸,锐利的眼光向两边的牢房扫视着,有意把脚步踏得很响。他的凛然正气吸引了全监的犯人。这位"要犯"就是著名的共产党人陶铸。陶铸是湖南省祁阳县人,1908年生,1926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同  相似文献   

2.
清末年间,京城曾发生过一起轰动中外的"张寿芝被枪杀案". 1908年8月1日(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五)正午时分,一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由大尉那须大三郎带领,突然包围了北京门楼胡同.接着,宪兵伍长八重坚次郎带着几个身穿便服的宪兵来到胡同内一公馆前,撬开门后闯了进去,直奔里屋.屋里躺着正在患病的张寿芝,八重坚等人不由分说就要将其带走.  相似文献   

3.
有则笑话,说的是解差押送犯人.犯人是个和尚.一天在旅店投宿,解差喝了点酒,醉眼矇(音弁).犯人一看是个机会,趁着夜色开溜,逃跑之前还把解差剃了个光头.解差醒后,四处寻找犯人不见,一摸自己的光头,不觉大惊:"和尚在此,我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4.
太行分社的一夜 1945年我在新华社太行分社作編輯。当时分社只有兩个編輯,和太行新华日报編輯部在一起。 8月10日夜,在报紙編輯部的大办公室里(地主院子里的一间較大的正屋),我点着一只用破碗做的油灯,在准备第二天發給总社的稿件。突然,报社副总編輯袁勃同志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說:“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可不敢太兴奋了。剛才司令部(太行軍区司令部)收听到重庆的广播,日本投降了,正在播天皇的投降詔书。区党委要我們注意收听延安总社的广播。”整个院子立刻沸騰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共景监狱”理论及微博围观效应(一)“共景监狱”理论概述“共景监狱”理论源于“全景监狱”理论,是“全景监狱”理论的延伸和异化.所谓“全景监狱”①,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方式的一个比喻.福柯发现,在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下,现实社会就是—个“超级全景监狱”(Superpanopticon),一套没有围墙、窗子、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这种控制形式就像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②  相似文献   

6.
正巨大的门墙,檐牙高啄,饰着古朴的砖雕艺术,两边是红砖高墙,恢宏迤逦,里面庭院深邃,林木掩映,别墅式的楼房鳞次栉比。今天的衡山路10号,是人们休闲或情侣散步的好地方。不过,年轻人不太知晓的是,早年,这里的门楣上挂着"贝公馆"的牌子,四周围禁卫森严,比76号更令人毛骨悚然,里面堪称现世人间地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强占进入租界,贝当路10号成了日本宪兵司令部驻地,特高科所在地,成为迫害抗日志士的大本营。这里撷取几段沪上文化名人在贝公馆里的不屈抗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15年第9期有一篇"贝家花园往事"的文章,除主人公贝熙业外,还提及他的法国好友铎尔孟.这勾起我幼年时的一些回忆. 父亲鲍文蔚(1902-1991)当年就是铎氏的好友.父亲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工作(1932到1934年底,他是中共中央特科的一员,同时又是十九路军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外文秘书,此前有文章报道过)后到了北京,从事法语教育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1942年7月底的一天,铁道游击队接到鲁南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要求鲁南铁道游击队护送中央一位领导通过敌占区跨越津浦线回延安.这是铁道游击队第一次执行护送任务,队领导心里都很紧张,刘金山、王志胜两人带领儿名队员星夜赶往鲁南军区所在地埠阳,此时杜季伟正在这里开会.三人见面后一起来到鲁南军区司令部接受具体任务,张光中司令员表情严肃地告诉刘金山说:"这次的任务是护送胡服(指刘少奇)同志过路.你们要圆满地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出半点纰漏."  相似文献   

9.
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朱晓军、李英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继《天使在愤怒》、《高官的良心》之后,鲁迅文学奖得主朱晓军教授又与作家李英合作推出一部以真实性与时代性取胜的报告文学《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以下简称《忠诚是天》)。在这部作品中,朱晓军为我们塑造了浙江省东阳市派出所重刑犯看守孙炎明这一普通而伟大的形象。这位从警28年的普通警察,即便在得了脑癌化疗期间,仍然惦记着犯人,他偷偷溜出医院去看望犯人,出院后更是忘我地工作。孙炎明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那些他看管的犯人,他也因此被评为2010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公安部授  相似文献   

10.
《兰台世界》2012,(1):66
近日,秦皇岛市档案局(馆)在征集工作中,征集到黄埔同学会成员的部分珍贵资料。征集到了张国安(黄埔16期)、孙耀先(黄埔22期)往来书信237封,其中不乏郝柏村(原台湾政务院长)、白太常(著名书法家)、苗青圃(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甘肃省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兼武岷警备司令部参  相似文献   

11.
"008"号电文:延安派往上海地下党工作的同志去向不明 1949年6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收到上级军管会发来的"008"号电文:"兹于1937年冬,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党工作之李静安(即李白)同志,去向不明,特劳查."电文中还附有1949年5月7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到蓬莱警察分局提解李静安"提案"的内容.市公安局接电后,立即指定专人与李白夫人裘慧英同志一起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2.
陈德徵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滩最炙手可热的国民党党棍.有关他的生平,张功臣《民国报人:新闻史上的隐秘一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介绍颇详,有兴趣者自可参考.陈德徵曾一身而兼《民国日报》总编、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长、上海市政府教育局长三大要职,却在1930年10月14日突然被蒋介石关押在南京宪兵团,直到一年多后才获释;不但如此,陈在1940年代前期短暂任职于《中央日报》时,又不幸被蒋介石查出而开革,并挨上了"着各机关永不叙用"的禁令.  相似文献   

13.
龙华地区是上海著名的革命历史风貌区,其地域范围大致为龙华路和天钥桥路一带,主要由龙华烈士陵园、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等部分组成.历史上,作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在地,龙华监狱曾关押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进步人士,其中有许多人被杀害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上海市筹划在龙华设立革命烈士纪念地,龙华经历了从"革命烈士就义地"到"龙华烈士陵园"的发展过程.纵观龙华烈士陵园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与上海早期革命斗争史、上海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成为上海城市历史文脉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作战时,以"苏联红军司令部"的名义发行了"红军票",是供其军队在占领区内强制使用的不兑换钞票.该票有中文和朝文两种版式.本文仅就中文版的发行问题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三年,以蒋介石的侄儿蒋孝先为首的宪兵第三团进入了北平。过去北平在地方军阎手中的时候,地方政府豢养的特务,都是由旧时代的侦缉队改头换面而来的。他们身穿青衣大褂,脚穿圆口皂鞋,头顶毡帽,和上海的白相人一般,杂在人群里侦察迹象。宪兵第三团来了之后,表面上还是侦缉队来捉人。骨子里宪兵第三团已经另搞一套。那些侦缉队还要捉小偷爬手,而宪兵第三团的目标,则是全力来对付共产党了。当时,北平的白色恐怖,顿时严重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河南安阳以西21公里处的蒋村乡西蒋村,有座气势恢弘的马氏庄园,那是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占地2万多平方米.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年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是中原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官邸建筑群.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返京途中曾下榻于此.解放战争时期,马氏庄园又是刘邓大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东院一座古朴凝重的小楼"思无邪"斋是马丕瑶最珍爱的小女儿马青霞的绣楼,令人诧异的是,古老的梳妆台上竞高挂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巾帼英雄"匾额.在这样的高门深院里,难道还有一个秋瑾不成?  相似文献   

17.
<正>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很快完成了对东三省的军事占领,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1933年2月17日关东军司令部司令官武藤信义发布入侵热河的命令,于同年的3月4日,占领省会承德,继而占领了热河省全部。青龙地区(包括今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全境)也在此时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18.
清代流放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流放制度,是清朝刑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刑罚种类的设置、犯人的定罪、流遣地方的指定、犯人解配、到配后的安置等内容。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将犯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惩治犯人和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9.
四川联合大学陈智伦教授在《论赝品的法律责任》中提到了两个十分有趣的案例。案例之一——《炮打司令部》国画案。1993年10月,上海某画店和香港某拍卖公司在香港联合举办近代中国书画拍卖会,以52.83万港币卖出一幅毛泽东肖像的国画——《炮打司令  相似文献   

20.
1990年2月11日. 纳尔逊·曼德拉在南非监狱中度过了27年,在洛宾岛的关押犯人的阴暗的堡垒中被囚了10年.他被关押的真正原因是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为"非国大"所作的不懈的斗争.在狱中,他成为非洲反抗力量的世界性的代表,他拒绝了所有释放他的提议,直到确定战斗已经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