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昆明的方言电视节目入手,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昆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本土方言电视节目的语言态度进行考察,有利于了解昆明地区人们对方言电视节目中方言的认知倾向,进而探讨方言电视节目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外事活动主要包括国际会议、学者互访、聘请外籍教师、培养外籍留学生等等.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庞大.据教育部相关资料统计,建国60年来,中国累计共接收来华留学人员169万人次,生源涉及19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接受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有610所.  相似文献   

3.
随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加快,北京大学的外籍留学生、访问学者、教师达到3000多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该文分析了外籍读者借阅图书的特点和他们的需求,总结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对外籍读者服务中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李菲 《东南传播》2012,(1):77-79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音乐、电影在中国文化市场掀起滚滚"韩流"热浪,让中国观众记住韩国明星、电视情节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韩国文化。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我们在了解韩国文化的同时,韩国人尤其是接触过中文(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如何呢?本研究将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他们对华语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同层次的认知程度差异以及具体分析韩国留学生认知与他们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国的居住时间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章莹颖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个案展开批判隐喻分析,探寻媒体在扮演社会环境监视器角色中如何运用隐喻来建构公众对留学安全的认知.研究发现,在留学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分别运用不同层次的隐喻模型来引导公众对出国留学、留学生安全事件、以及中国与他国的认知.每一个隐喻的使用,都隐含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引导和意识形态倾向,由事实认知到态度传递再到意识形态引导,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唤起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感受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来华友人成为中华形象的体认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将通过自身的在华经历向所在国民众传递对中国的认知。[1]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探析他们心目中的感知来匡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本文从环境渗透视角审视高校在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得失,以期探讨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余霞  崔国春 《新闻世界》2013,(4):228-229
消费时代,产品生产、消费的符号化已成一种趋势。消费文化鼓励人们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其主要价值,让人们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去消费产品。本文以LadyGaga的“雷人”时尚为例,从消费文化生产的视角解析其时尚的构建,并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其时尚的意涵。  相似文献   

9.
马兴祥  王敬 《采.写.编》2021,(6):108-110,105
文化图式赋予跨文化移情以"共享""互动"的文化含义.图式理论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又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中移情的产生,而通过正视文化间差异的态度、情感先于认知的过程以及文化立场的转换,可以进一步调整和修正图式认知框架,进而有利于跨文化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文化产品把关人的编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人们正确看待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视角切入,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探讨了编辑文化自觉的内涵:自觉深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自觉地以理性、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自觉地以精英文化提升大众文化品位,自觉完善编辑文化.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编辑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阐明了强化编辑文化自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都凌霄 《新闻世界》2009,(6):129-130
本文从流言传播的受众方面出发,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的成都某高校学生为例,引入费斯廷杰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分析了人们对地震流言的态度是如何通过减少认知不和谐因素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史全生 《历史档案》2007,(4):123-130
所谓孙中山的文化观,实际就是关于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因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通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日益广泛.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国人由于立场观念的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是一个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具有适应、自我防御、认知和价值表达功能。影响观众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包括观众需求满足程度、所属的群体、个性特点、信息和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电视机构应该从观众收视心理和行为研究、节目的创造力、节目推广方式和节目品牌塑造等四个方面转变观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开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汉语全球传播研究.目的是促进异文化之间的沟通、提升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对象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汉语学习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渠道、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情况,进而提出汉语全球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汉语在各种传播渠道中,人际传播效果远胜于大众传播;学汉语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度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生活中的美食与美景,是最吸引外国人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是中华文化圈内的战争。中国文化本来像一株大树,天热的时候人们都想到树下乘凉,不热了,可能就嫌它挡光,斫之而后快。可以说,日本文化就是在否定、反抗、破坏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建立的  相似文献   

16.
江静 《浙江档案》2005,(9):40-40
最近,笔者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找到一组有关浙江留学生王晞辰在日遭受非法检查、拘捕经过的资料.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日本政府的对华态度以及我国留学生在日本的艰难境遇,兹介绍于此.  相似文献   

17.
马原 《新闻世界》2008,(7):102-103
本文旨在用说服传播理论来解决健康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在健康传播中,由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健康、疾病会产生种种的态度,例如对非健康人群的排斥、对疾病的慌乱和恐惧、非健康人群对于疾病的无知等等。而说服传播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态度变化的研究。在健康传播中运用说服,就是想转变人们一些消极的态度,建立对健康积极面对的态度。依据C·香农的线形传播模式,分析在说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分析,考量说服是怎样对健康传播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算法已然成为人们获取、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幕后伙伴”。然而,算法使用的负面效应逐渐被披露,与之对应的,人们对算法的认知、了解却十分匮乏。剖析算法感知构成及其在算法交互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寻找算法感知培育方式,提升大众对技术环境变革的适应力。[方法/过程]本研究聚焦对数字环境具有极高适应力、与算法交互更加频繁的数字原住民,对29名在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发现了算法感知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结论]本研究发现当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感知由概念感知、数据感知、功能感知与风险感知构成。数字原住民通过平台选择进入算法环境,实现算法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算法感知。算法感知是其算法态度的来源,与算法态度共同作用影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管理行为。本研究明确了算法感知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此提出了算法感知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5,(5):33-33
[留学生]一词的使用始于日本人。唐代,日政府派遣使臣来我国汲取先进文化,由于使臣是外交使节,不便在中国滞留时间过长,为了保证充分地汲取中国文化,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遭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与[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是随同遭唐史一同回国的学生。[留学生]一词就这样被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型",探讨在华留学生如何消费中国符号、生产意义及其影响情境.通过对留学生深度访谈进行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后发现,对中国符号的意义消费主要基于留学生自身的在地体验.此研究对于国家叙事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符号象征系统时,应注重从意义的消费端和意义的共创角度洞察传统或现代之于目标公众的日常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关系的文化路径进行应用性阐释,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