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8世纪中期,哥尔多尼对旧式的即兴喜剧在剧本、舞美、人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逐步的改革,尽管在这些改革中传统即兴喜剧的一些重要要素被减弱或者消除,但这些改革使即兴喜剧这一传统剧种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更为契合。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革不仅仅使这一在当时已稍显颓势的传统剧种重新焕发了生机,他在这一系列改革中的创作经验和成果也奠定了之后意大利现实主义喜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研究及其戏剧改编应该重视借鉴。这不仅因为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前人留下相当丰富的成果与经验,而且,还因为《红楼梦》传世以来,据以改编的戏剧广为流传。成功的改编固然是一种研究成果。在《红楼梦》研究方面,长期纠缠不休的问题,往往透过戏剧改编更可以看得清楚;即使改编不成功的戏剧,其中也不无借鉴之处。“五四”以来,出现以话剧形式改编的《红楼梦》剧本,其成功的经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名人萧伯纳     
《招生考试通讯》2009,(9):47-47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一生共完成了51个剧本,其喜剧作品《卖花女》因被改编为音乐剧和卖座电影《窈窕淑女》而家喻户晓。他不仅被喻为“20世纪的莫里哀”。而且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四小悲剧都是源自异域的传说故事,他们的创作来源分别是关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莫扎特和沙莱里》;流传于西班牙的《唐璜》改编而来的《石客》;流行于欧洲的骑士文化的故事《吝啬骑士》以及以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为原型的《瘟疫时期的飨宴》。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罗马乃至更为久远的祭奠仪式。所以在戏剧中悲剧并不是简单的以主人公的生命终结为特征的。笔者认为。根据悲剧的起源可以看到。悲剧的真正原旨应该是使戏剧的意义得到深化和升华,使人的心灵和精神受到洗礼。这也正是为什么悲剧更容易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5.
一“艺术是真实的表现”。但这“真实”不是生活的模拟或机械地复制。而“是象画家那样艺术地再现全部生潘的真实”,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如恩格斯所说:“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俄国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正是按照这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在生活土壤中孕育、提炼题材,于1836年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喜剧《钦差大臣》。他在《论戏剧》中说:一部真正的喜剧,应是“这个  相似文献   

6.
孟京辉导演对明代无名氏剧本《思凡·双下山》和薄伽丘《十日谈》的两个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出《思凡》。他以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大胆采用互文性手法对传统题材进行改写,使得传统戏剧在古老的舞台上散发出现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瘟疫蔓延滞留波罗金诺,却因祸得福,在父亲的领地上创作出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里耶利》《石客》与《瘟疫流行时的宴会》。在这四部悲剧中,又以《石客》最经典。这部取材于西班牙传说的剧本与其他的唐璜传奇剧不同,普希金笔下的唐璜不仅浪荡不羁、风流好色,流连在不断更换情人的爱情之中,还独具慧眼,具有欣赏女人的本领。尽管他的每段恋期时间都不长,但他对每个女人都出自真心。从流放中潜逃回马德里之后,唐璜遇见他生命中的真爱--遭他杀害的司令遗孀--唐·安娜。为了求爱,唐璜不惜以死亡为手段达到目的。不料,就在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候,死神降临在他的身上。在找到真爱的时候面临死亡,这就是唐璜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丁西林是个“独特的存在”。他善于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戏剧结构、略带反讽的语气道出生活中“几乎无事的喜剧”,来写普通市民家庭中“无事的喜剧”,在看似轻松的故事中展现的却是人生的无奈和荒诞。据凌叔华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独幕剧《酒后》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摆脱“无冲突论”影响,大胆地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讽刺官僚主义的戏剧,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罗佐夫的喜剧《视你顺利》(又译《祝你成功》).这是罗佐夫创作的第三个剧本,但却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罗佐夫几乎每发表一个剧本,都在社会上引起一次强烈的反响,他也由此成为苏联人民热心关注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10.
陈小琴 《学语文》2006,(6):4-14
威廉·莎士比亚(1556—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东西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交相辉映的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598)都产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作了节选。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分析,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曲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中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一)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如同整个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剧一样,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背景,表现时代(剧作家所处…  相似文献   

11.
源氏和唐璜,同样有着世间罕见之美色,同样深陷情感囹圄,但他们的美色和恋情却是同中有异的。源氏的美是幽玄阴柔的,带着明显的东方审美特质,而唐璜的美则是柔和刚烈的,带有几分叛逆和抗争。在情感方面,源氏和唐璜都经历了恋母情结的纠葛、肉欲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取舍。不同的是,从爱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方面讲,源氏是主动追求他所心仪的女子,而唐璜面对情欲的诱惑则多了几分克制和被动,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男色审美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唐·璜这一角色充分展现了莫扎特独有的音乐风格。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角色的音色、共鸣、音量,起音、音准、语言,音域、声区转换以及呼吸控制、句法,在展示莫扎特人声处理特点的同时,从技术层面更准确地诠释了唐·璜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3.
《唐·璜》由"叙事"和"杂议"两部分组成,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多倾向于突出"杂议"的主旨性而相对忽视了它与"叙事"的联系。而"蓝袜子女士"的频繁出现,将"叙事"和"杂议"联系起来,为《唐·璜》主题涵义提供新的阐释空间,这却为评论界所忽视。本文拟从"蓝袜子女士"现象入手,聚焦女性写作对当时英国公共话语的影响,将《唐·璜》中拜伦对"蓝袜子女士"的描述及评论,视为感受这种影响和冲击的个案,说明女作家淡出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解读这一现象的虚假性。如果说杂议部分再现英国摄政王时期公共空间"女性化"特点,并言说诗人的不满,那么虚构的叙事则体现了拜伦重构贵族精神主体话语的努力。这种"努力"蕴含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对人性异化的焦虑,这是理解《唐·璜》杂议与叙事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璜是西方文学传统里不灭的人物形象母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赋予其不同的人物特性和精神指向。昆德拉笔下的小说人物也延续了唐璜式的人物特点,他们风流成性,征服女性又蔑视女性,追求自由又嘲讽世界。然而放荡者形象在昆德拉现代意义的阐释之下又体现出不同于唐璜的特点:否定既定价值、寻求孤独自我的悲哀性与探寻生命意义、质疑存在境况的超脱性。  相似文献   

15.
“十五贯”故事经由话本一、传奇的演绎,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基本固定,其后各种戏曲形式和说唱艺术在敷演这个故事时,也大体上没有超出话本、传奇所划定的范畴。但滦州影戏剧本《十五贯》在继承传统“十五贯”故事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之成为一部新颖的、-具有影戏格调的“十五贯”故事。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人物设置与故事情节的改换具有滦州影戏韵味和相关的线索也具有滦州影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7.
《唐璜》因反映一系列强调人的性欲存在的合理性事件而成了不道德的典范,这一传统的评论定位否定了人性中“性”存在的合理性,强调了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片面性。若以人性解放为标准,不道德的不是用反传统的强调“性爱”来颠覆理性专制的《唐璜》,而是压抑人性的理性。《唐璜》的悖论性主旨正在于通过对传统精神之爱的革命来颠覆理性专制,彻底实现人性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8.
拜伦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重要代表。创造了拜伦式的英雄是拜伦诗作的一个重要成就。拜伦的作品中,《堂磺》是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成熟的。爱倩描写在这部长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海蒂与堂磺的爱情是最亮丽的一笔。海蒂不仅美貌超群,而且敢爱敢恨,勇于牺牲,是拜伦式英雄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拜伦的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9.
淮上卷戏是流传在淮河上游的一种稀有地方剧种。它的形成经历了从宗教的“经”“卷”到民间的人物故事影写成图画并将其剪成纸画,即民间独特的剪纸艺术。随着历史发展,讲唱宝卷产生出了“扇子人”的表演形式,进而分化出装扮人物角色、飞禽走兽、鱼虫怪物等种类,形成了影戏。淮上卷戏源于皮影“宣卷”,至乾隆年间,淮上卷戏得以产生以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板式。  相似文献   

20.
麦益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50-53,12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刘娘传说"。刘娘传说和刘娘信仰对地方文化以及群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民间叙事——传说的角度入手,将传说研究与信仰民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呈现刘娘传说和民间信仰,考察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