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甘肃省地方性院校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发挥高校科技与知识优势,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加大与地方农业产业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人员的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地方输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有技术、懂专业、吃苦耐劳的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对其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实质是要按照时代要求对现有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进行全方面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却不同程度地走入了一些误区。本文试图以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入手,对当前该项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资金缺乏、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试点的代表性不足等问题逐一剖析,并结合实际,对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实质是要按照时代要求对现有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进行全方面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却不同程度地走入了一些误区。本文试图以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入手,对当前该项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资金缺乏、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试点的代表性不足等问题逐一剖析,并结合实际,对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农村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尤其不利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在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背景下,河北省生态环境存在着制度上、意识上、监管上的问题。为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河北省应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实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支持,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法治新体系,全面、科学有效地解决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村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皖北农村基础教育远远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基础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因此,急需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使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农村城市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乡镇企业不断地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思想先导是前提;党组织的领导是保证;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关键;农民主体参与是动力;发展绿色农业是支撑;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在基础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急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已成为安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作用,加快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突破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性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视角,从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原因、影响等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及严重失衡,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当前,城乡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显失公正,使得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是解决城乡环境公平问题,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两型"视角下农村环境教育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着农民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宣传和环境法制不够;农村环保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等形势,十分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弥补当前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根本需要。以“两型”建设为视角,为优化农村环境教育,可采取如下举措: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形式;创新环保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科学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大批胜任建设现代农业的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队伍,我国农业就很难从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就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广泛,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依据我省农村发展现状、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和农村实际需求,提出以发展急需专业为主,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与市场需求趋势相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农业类高职专业体系,提高农业高职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乡镇成人学校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农村社会进步,推动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以及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代表性作用。这些乡镇成人学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艰巨,农村留守人口在性别、年龄、素质结构上的失衡,使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面临重大挑战。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崛起的关键在农村,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又取决于农民本身。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只有农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后劲,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文章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