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和“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可通过开展双语教育、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等三个途径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马志颖 《教育评论》2012,(1):111-113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巩固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上述内涵与功能,是其民族文化意蕴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依赖于民族群体自发的教育活动,例如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宗教活动等。这种原生态的、内生的教育活动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少数民族儿童适应了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依靠少数民族自发地传承活动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当前,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民族学校是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学校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传统的保护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只保存了非物质文化的“形”,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神”的内容,无法真正实现传承。根据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要求,应积极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并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建立有利于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习型社区,培养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从根本上建立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再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教育的文化环境,民族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不足,必须树立科学的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既注重少数民族接受主流文化的权利的保护,又重视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民族教育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是针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种体现这些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海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从民族教育的视角出发,试图从民族教育课程开发、双语教学师资的定向培养、适当降低少数民族文化特长学生的入学条件、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人保障机制、建立民族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来保障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阐释张力,将“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范畴或复合型的“概念”来考察分析,探讨了在“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文化传承”“高校教育”等理论场域中的属性与边界问题,以期全面把握“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不同教育理论场域中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来探究其传承问题,得出教育是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瑶族信歌的传承遭遇民族文化教育场域失位、政府激励力度不够、传承主体与方式单一等困境,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瑶族信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成为人的符号系统,是以人塑出的自然关系和系统。文化的传播不同,造就的文化或者是符号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歌舞、饮食之类,还包括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等。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由很多人的共识形成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最后形成共荣共生的发展局面,这就是当前所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畲族武术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社会人类学、阐释人类学等视角对畲族武术文化进行梳理。认为,畲族武术缘起、形成与发展与畲族人民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反抗压迫斗争及社会习武风尚习俗密切相关。畲族武术以独特的地域性、兼容性、延展性及原真性使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6.
侗族居住地古属样柯夜郎地,传统文明的主要标识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自称“干”的分“佬侗”、“绞侗”和“坦侗”三大部族支系的民族融合为统一的族群生命共同体;其二,在原始认知的始初即创建了“原生性”与“建构性”互为动因的标举民族主体意识及主体精神的古俗文化。和较早时期被称之为传统残留物(rcmnants)一样,侗族古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在:一是至今仍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二是不断创造出“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的且“与残留文化相对立的”“新生性文化(emergent culture)”。已然符号化了的“侗不离酸”遗俗即是例证。分析认为,特定意义上,图符化了“侗不离酸”习俗,以“阐释性的符号”方式,表明一个族群集体对“细脖子阳人来到这世上”的处身状态.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的领悟,即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之缘在”和族群自我生存环境“生成性”作哲学性思考。而这正是侗族古俗文化在强调习俗性的基础上选择创生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新时期复杂多变的民族高校学生工作,往往将少数民族群体置于一个特殊状态下进行考量。而过分的区别对待非但无助于该群体当前正常参与集体学习生活,反倒容易催生民族主义意识和情绪。基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伦理,文章构建了社会工作“平等自决”、“发展视角”、“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的民族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并以社会工作者作为“使能者”、“支持者”的身份对民族高校学生进行“增权”的实践模式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与羌区幼儿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地区幼儿教育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幼儿教育与羌族节日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自古以来都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大夫抒发胸臆的一种形式,因而其作品究其根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动静有常,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得意忘言,道通为一”和佛家思想申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对文人画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的视角,讨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祝寿习俗、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生活文化事像与老年健康的关系,从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老年人口的健康观及健康现状,认为西南民族地区老年健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内涵为:建立在和谐、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满足为基本内容,以健康、积极、和谐为特征,以实现老年人口群体健康基础上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全面发展,使以健康、积极、和谐为主要内涵的老年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